不久前,重慶荊竹村入選了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這個“世界級獎項”讓村民餘乾隆充滿了自豪。他自去年起加入了村裡的“鄉宿聯盟”後,便開設起了有13間房間的農家民宿,如今已經獲得了不小的收益。“想來一睹風采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從春節開始就忙個不停。”他興奮地說。
目前,我國已有重慶荊竹村、廣西大寨村、浙江餘村、安徽西遞村4個鄉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這些村莊不僅風景秀美,也都是鄉村旅遊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的典範。
浙江餘村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發源地,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山村蝶變為如今名震全國的美麗鄉村。從曾經開山挖礦、粉塵蔽日,到如今竹海青山、遊客不斷。從“賣石頭”到“賣風景”,旅遊業蓬勃發展,村民越來越富。“自2005年以來,餘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近10倍,村民人均純收入翻了近四番,去年,村集體給村民分紅206萬元,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4萬元。”浙江省安吉縣餘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說。
鄉村旅遊盤活了鄉村資源,鄉村變得更美、更有人氣,面貌也煥然一新。在廣西德保縣城關鎮那溫村,黃墻黑瓦的壯鄉建築,依山傍水的田園花海,吸引遊客紛至沓來,草編、藤編、壯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村民打開致富新路,實現從貧困村到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的華麗轉身。“花海盛開時,很多遊客都會光顧我這家店,這在以前都不敢想。”村民李振挑說,他是在村裡發展旅遊業後在自家開起了商店,向遊客銷售自己養的蜂蜜和家鄉特產。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指出,鄉村旅遊發展有效帶動了鄉村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尤其是閑置的宅基地、閑置的房屋等,有效利用了鄉村居民“被動的”閑暇時間,增加了鄉村居民就地就業機會和家庭收入。同時,鄉村旅遊發展有效促進了鄉村和城市之間的交流,在“鼓了口袋”的同時“富了腦袋”,豐富了鄉村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城市創新創意資源的流入,更是顯著改善了鄉村的整體風貌。
鄉村旅遊托起了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飯碗”、塑造了鄉村宜居宜業的新形象,日益成長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有生力量。如今很多像餘乾隆、李振挑一樣的村民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實現了價值,增加了收入,過上了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
鄉村文化增色:民俗民風彰顯濃濃“鄉土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