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近日正式公布實施,首次明確了北京中軸線遺產區、緩衝區具體範圍邊界,為北京中軸線的保護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礎依據。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北京中軸線遺產內涵多元、載體多樣、空間多點的特點,規劃統籌考慮遺產及其周邊環境,將保護區域合理劃定為遺產區、緩衝區。遺產區總面積約5.9平方公里,包含承載遺產價值的15處構成要素。緩衝區包含遺產區周圍與北京中軸線形成和發展聯繫緊密的區域,總面積約45.4平方公里。規劃是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必備材料之一,規劃的公布實施標誌著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邁上新台階。
北京中軸線始建於13世紀,作為一直以來北京城市空間格局與城市功能的統領,代表了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偉大創造與傑出才能,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集中展現了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全長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於兩側。
為了更好地協調促進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銜接,規劃提出建立健全職責清晰、運行順暢的遺產保護管理體系,形成國家、市、區三級的管理架構。同時,還對產權主體、本地居民、外來遊客、專家學者及社會大眾,分別制定鼓勵與支持策略,提升全社會共同參與遺產保護效能,實現對遺產長期、有效保護與管理。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規劃充分考慮北京中軸線與老城相互依存、互為支撐的格局關係,強調以“城”的整體保護達成中軸線遺產環境的保護,推動區域功能優化、民生改善、環境提升等多重目標實現,讓正陽門文物建築與雨燕和諧共存,使北京中軸線上20條景觀視廊通達有序,留住居民的鄉愁記憶和老城情懷。(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