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王東京:深入理解“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http://www.crntt.hk   2020-06-09 08:22:17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中央最近多次強調,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擴大內需又作了具體部署。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央提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表明政府宏觀調控重點已從供給側轉到了需求側。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並不矛盾,不能將兩者對立起來。

  擴大內需應堅持重點從供給側發力

  一國經濟要穩增長,總供求必須保持平衡,這是常識。問題是總供求如何平衡?200多年來經濟學家一直對此有爭議。19世紀初,薩伊提出了供給創造需求原理,說市場經濟不會有普遍生產過剩,供求平衡的重點在“供給側”。然而不幸的是,上世紀30年代西方出現經濟大蕭條,生產普遍過剩,失業率平均達25%以上。在嚴酷的現實面前,薩伊定律不攻自破。

  也是時勢造英雄。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並由此掀起了一場所謂的“凱恩斯革命”。其中有三個重要觀點:總供給與總需求不能自動平衡;普遍失業是由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引起;擴大就業需國家用擴張財政政策重點刺激投資。顯然,凱恩斯供求平衡的重點,從薩伊的“供給側”轉到了“需求側”。

  客觀地講,《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應對大蕭條曾起過一定積極作用,而且一度被奉為西方國家的“國策”。可惜好景不長,到上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卻紛紛陷入了“滯脹”。墻倒眾人推。以弗裡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宣稱:要對“凱恩斯革命”進行“再革命”;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斷言:政府刺激投資對穩定經濟無效;供給學派強調:政府調控經濟應從需求管理重新回到供給管理。

  凱恩斯理論失靈,一個重要原因是僅僅關注總量平衡而忽視了結構平衡。事實上,供求平衡同時也要求結構平衡。這一點馬克思曾經在《資本論》中做過分析。在分析社會總資本再生產時,他將社會再生產分為生產資料再生產與消費資料再生產兩大部類,明確提出要實現“價值補償”與“實物補償”兩個平衡。其中“價值補償”是總量平衡;“實物補償”則是結構平衡。

  馬克思還分析指出,總量平衡並不能保證結構平衡,而結構失衡必然導致總量失衡,所以他認為供求平衡的重點是在供給側。在他看來,供給本身就是對具有一定價值的一定產品的需求。近年來,中央立足於我國改革發展實踐,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要用改革的辦法從供給側調結構,並通過不斷改進和提升供給擴大內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