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消費和內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面對罕見疫情衝擊和國際經濟的嚴峻形勢,要奮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採取有效拉動14億人的消費、擴大國內需求的措施,是宏觀政策的重中之重。
刺激消費和拉動內需,與政府的干預和政策的具體實施有直接關係,政府以“有形之手”直接刺激消費需求,是在“抗疫情非常時期”必須採取的“非常手段”。日前,媒體報道了國內某個城市的“購物節”開幕式上,市政府現場派送總額兩億元電子消費券,拉動當地消費購物,消費券單張最高額5000元。2018年,我國城鎮職工的人均每月養老金3153元;國內大學生每月的個人花銷,去年統計是人均1197元。這麼一算賬,5000元一張的消費券,政策措施確實很給力!
在當前,誰可以得到5000元或者其他金額的消費券?有多少人能夠享受到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政策的紅利,是檢驗政策實施效果的關鍵。在刺激消費手段上,地方政府對採用消費券方式啟動本地經濟比較積極,這種方式通過一次性公共資源投入,能夠同時使生產、流通和消費者三方都獲益。目前,浙江、江蘇、河北、河南等地採取向居民發放各種形式的消費券,以刺激餐飲、購物、旅遊、體育等領域消費。其中,南京發放的消費券總額超過3億元,浙江超過10億元,鄭州市將發放4億元消費券。
我們注意到,鄭州市把消費券明確分為普惠型和紅利型,兩者的發放有清晰的界定。普惠型消費券是“老天下雨,人人有份”,只要在鄭州市場進行消費,就能獲得。紅利型消費券只對低保、低收入、特困、優撫等四類救助對象發放,每人500元,帶有明確的政策傾斜。各級政府的政策性投入是公共資源的投入,不僅僅追求經濟效益,宏觀上要能促進社會公平,微觀上也要對中低收入者有益。
要看到,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政策有多種實現方式,拉動中低收入者消費應該列為政策的重要目標;縮小中低收入人群與中高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距,政府大有可為;對於城市新市民的公共產品提供,能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針對疫情受損地區、受損企業和人群的政策傾斜,有助於社會穩定和減少失業。
宏觀政策的有效性,在於必須針對國內各地具體情況,分類指導,精准施策。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讓中央的政策精神貫穿到各地的具體措施之中,宏觀政策的普惠性紅利才能有效發揮,中央提出的“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的思路,才能真正落實,並產生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巨大成效。
來源:央視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