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 一場秋雨後,晴空萬里。站在山西大同市南郊區和左雲縣接壤的山梁上,只見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沿著山勢整齊排列,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蔚為壯觀。很難想象,多年前這裡曾是采煤沉陷區,一度地縫密布、亂石遍布、污水橫流……
為使采煤沉陷區得到有效治理和綜合利用,2015年,國內首個百萬千瓦光伏“領跑者”示範基地項目在大同市采煤沉陷區開工建設。大同這座曾經因煤而興、因煤而困的城市,在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助推下,實現了綠色蝶變,加快了轉型發展的步伐。
大同市從“煤都”向“新能源之都”的轉變,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面發展清潔能源碩果累累的縮影。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清潔能源電力裝機容量達40.7%。其中,水電裝機容量比1949年增長2200.6倍,占18.5%;核電裝機為4466萬千瓦,占2.4%;並網風電裝機容量達18426萬千瓦,占9.7%;並網太陽能發電達17463萬千瓦,占9.2%。70年來,中國清潔能源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成就舉世矚目。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電力裝機主要是火電和水電,裝機容量很小,遠不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1957年4月,我國首座獨立設計、自制設備、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開始建造,我國清潔能源特別是水電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水電裝機容量快速增加。
1984年,我國啟動秦山核電站建設,這是我國首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電站,一期機組裝機容量30萬千瓦,1991年12月並網發電。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建成發電,從真正意義上標誌著我國電力結構從水電、火電的二元結構向多元結構改變,我國清潔能源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進入21世紀,我國清潔能源迎來了歷史機遇,得到了快速發展。水電裝機容量、太陽能熱利用、風電裝機容量、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先後成為全球第一。終端應用的發展、擴容也帶動了我國清潔能源產業鏈全面發展。
裝備製造能力上,截至2018年末,全球十大風力發電機製造商中,中國企業有5家;全球十大太陽能組件製造商中,中國企業占據9家;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片製造商中,中國企業占據8家。可以說,我國清潔能源裝備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技術能力上,我國清潔能源技術也逐漸從弱到強,從追隨到領先,成為全球技術創新的領頭羊。我國建設了全球最大的水電站——長江三峽水電站,設計製造了全球最先進的水電機組,研究開發了全球領先的核電技術,發展出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太陽能製造業。
清潔能源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以前一到冬天院裡全是煤,家家戶戶煙筒往外冒黑煙;現在院裡乾淨了,家裡隨時暖烘烘的。”北京通州崔家樓村村民張萬宗對國家推動的清潔供暖改造贊不絕口。
清潔能源多了,天更藍了。生態環境部通報的2018年空氣質量狀況顯示,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從“十三五”環境空氣質量兩項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來看,PM2.5未達標的262個城市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0.4%。
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表示,2018年中國的煤炭消費已經降到60%以下,比2012年下降9.5個百分點,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60%至65%。這其中,能源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清潔低碳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大趨勢。
70年來,我國清潔能源發展之路就是一部追趕超越的歷史。當前,加快全球能源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在清潔能源領域,中國擁有全球領先的製造能力和優質產能、相對充裕的資本能力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潛力。未來,中國清潔能源將繼續跋山涉水、追風逐日,為世界清潔能源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