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聖杯嶼海域暗礁叢生,海況複雜。近30米深的海面下,沉寂著一艘載滿龍泉青瓷的古船,逾萬件遺物沉睡在軟泥之中。直到2010年台風“鮎魚”在古雷半島附近海域登陸,漁民們在打撈時發現了零星瓷器,才揭開其神秘面紗。
暌違七百年,出水驚神州。兩年時間,前後歷時8個月,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的發掘工作成果豐碩。從碗、盤、碟到香爐、高腳杯,這些曾經漂洋過海的貨物,重現了元代晚期龍泉窑瓷器外銷的高峰,實證了福建及漳州海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航段和節點。這艘沉船與船上的1.7萬餘件文物,如同歷史的碎片,拼合出元代航海技術、貿易狀況和文化交流的盛景。“元代晚期,東南沿海戰亂頻仍,但以聖杯嶼沉船為代表的考古發現,證實了此時海上絲綢之路仍然處於頂峰時期。”聖杯嶼元代海船水下考古發掘領隊梁國慶說。
距今500多年前,兩艘巍峨的船只先後在南海西北陸坡的碧波中航行,一艘裝載著滿滿的瓷器駛向遠方的未知,另一艘則載著珍貴的烏木行駛在歸家路上,卻都沉沒在了約1500米深的海底。2022年,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一次科學考察活動揭開了這兩艘沉船的面紗,它們分別被命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
2024年5月26日,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第三階段考古調查中,一件紅綠彩瓷碗被機械手提取,翻轉碗面,碗底“丙寅年造”4個字在燈光下,清晰可見。這一發現,讓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考古領隊宋建忠興奮不已:“這是水下考古的‘神之一手’。丙寅年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這一發現是南海西北陸坡沉船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特製的脫水鹽池中,一只船上已被塵封500多年的珐華梅瓶仍然艶麗奪目。瓶體的藍色明亮通透,紋飾上還貼有金箔,在沉船考古中,我國首次發現製作工藝如此高超的瓷器,珐華器帶有伊斯蘭文化特色的紋樣、色彩等,也引發了人們對明中期對外貿易更高層次交流的猜想。
宋建忠說,南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要道,除海禁時期,商船往來十分頻繁。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