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主流民意的新變與走勢
http://www.crntt.hk   2023-12-04 14:30:28
 
  (三)民進黨當局為獲取本黨最大的政治利益,引領台灣走“台獨”絕路,必將釀成“青年上戰場”的巨大悲劇

  眾所周知,“台獨”是民進黨“創黨之寶”。民進黨一旦離開“台獨”,就不是民進黨。而民進黨要搞“台獨”,就離不開美國的力挺。長期以來民進黨當局一直跪求美國“保護”。可近兩年美國不斷背棄“盟友”,充分暴露其戰略的自私。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將台灣當“棋子”。兩岸一旦動武,台灣當局充其量是為美國打一場“代理人戰爭”。為此美國將台灣打造為“巨大武器庫”,並制定了一項項“毀台計畫”。而老百姓最為痛恨的是,“青年上戰場”牽涉數不清的家庭,將會造成多少家庭骨肉永遠分離。

  三、島內主流民意今後的走勢

  (一)“維持現狀”的島內民意仍將是主流

  “維持現狀”,民進黨尤其是蔡英文至少已叫嚷了七、八年。不久前,台灣陸委會公佈的一份民調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根據該調查顯示,現島內有近九成的台灣民眾希望兩岸繼續保持現狀,即主張兩岸關係仍長期“維持現狀”不變。當然由台當局官方設題所做的民調,長期以來都帶有不少水分,但不可否認的是,島內被民進黨洗腦的多數民眾在大腦真空的狀態下,無奈沒有辦法的辦法,還是選擇“維持現狀”拖緩統一。

  立足當今台灣社會的狀態,來分析研判“維持現狀”,至少有兩點值得密切關注,一是島內民意熱衷的“維持現狀”,為何可長期不變?二是“維持現狀”的實質內涵究竟是什麼?

  對於第一個關注,你說它長期不變,這僅僅是表象。這幾年蔡英文相繼推出的“新兩國論”“中華民國台灣”,是民進黨的兩項重大政治“創新發明”。前一個針對“一個中國原則”;後一個乾脆給“台灣獨立”直接創立一個新的政體名稱,即把“中華民國”“國號”改為“中華民國台灣”。這兩個動作,在兩岸關係史上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變,豈是“維持現狀”輕描淡寫所能承擔得起的?!因此“維持現狀”絕不是民進黨當局至今仍在全力維持七、八年前的現狀,凡對民進黨當局不利的現狀早就打破,它所維持的僅僅是那些對民進黨有利的現狀。

  對於第二個關注,所謂的“維持現狀”,實質包含了兩部分的內涵:一是“維持現狀再決定”;二是“永遠維持現狀”。這兩種“維持現狀”曾被誤認為是“緩和海峽兩岸關係的有效方法”。但這僅僅是善良的民眾天真的想法。上述兩種“維持現狀”的實質內涵就是“和平分裂”“事實獨立”,其最大的危險性在於給兩岸關係套上衹能“和平發展”而非“和平統一”的模式後,台灣一方就可變被動為主動。尤其是在島內民間,當台灣主體性或“事實獨立”已成為主流價值與社會輿情時,就沒有人敢講統一,就更不敢主張統一。這種迴避統一、繞開統一的作為,是對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大業的極大的破壞與傷害,是民進黨當局求之不得的“變相台獨”。

  (二)預期“終將被統”的人越來越多

  縱覽全球,所謂的統一模式無非是兩種,主動統一,或“被動統一”。而這兩種模式、選項,對台灣意義十分不同。選擇主動統一,台灣與大陸談判時手中所掌握的各種籌碼較多。由於籌碼多,具體獲益自然將大於“被動統一”。而“被動統一”在不斷流失原先所掌有的各種籌碼,處於無可奈何的狀態下,才來談統一。那這種統一更多體現的是大陸的意志,台灣將失去更多獲益機會。

  早在2019年1月,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民調就顯示,48%的台灣民眾認為“未來兩岸終將統一”,而這4年來這個數據還在不斷刷新,現今達到了六成以上。但島內的這種主流民意明顯具有消極情緒。它沒有客觀地面對兩岸的現實,對大陸的快速發展感到驚心,對兩岸通過和平發展、形成深度融合感到憂心,對“被統一”後自己的處境甚為擔心。這幾種綜合因素的互相疊加、交匯,進而根深蒂固,對“被統一”必然表現為憂心忡忡、誠惶誠恐、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這種極為複雜的心態被民進黨當局充分利用,對兩岸的統一不利。但在大陸心靈契合的和統思維的感召下,相信多數民眾將會逐漸理性接受,對兩岸日後啟動的協商談判應有一定的心理預期。

  (三)寄希望中美博弈不冷不熱、非戰非和

  長期以來綠營推行“倚美抗中”路線,藍營則堅持“親美友日和中”路線。面對這兩種路線的差異,島內的主流民意更多採納中美博弈不冷不熱、非戰非和的主張。其理由在於兩點:1.在看得到的未來,美國仍將是全球惟一超級大國。衹有美國才具有真正的實力“保護台灣”。2.隨著中國大陸強勢崛起,與對岸對著幹終究是下下策,很有可能會得不償失,與其冒著這麼大的風險,不如暫不選邊站。中美博弈若能不冷不熱、非戰非和,最符合台灣的利益。

  四、必須破除“唯民意論”的怪圈

  (一)民意如流水,極易生變

  台灣社會的民意多元、複雜、多變。島內有句很形象的俗話,叫做民意如流水,極易生變。針對任何民意,千萬不要錯以為一成不變。台灣民意極易受到地域、背景、時段的影響,一旦遇到突發事件、重大事件,就會隨機發生各種變化。如早期的幾次“台海危機”,前些年的“太陽花學運”、香港“修例”風波,近年來新冠疫情傳播等。由於民粹主義的大肆炒作,台灣民間的“反中”意識不斷推高,極大違背、傷害了堅持“一中”的國家認同觀。

  (二)衹有強化統一大勢,才是遏制、轉化拒統民意的有效途徑

  必須牢固樹立“一個中國、大勢在我”的戰略定位,時時、處處強化統一大勢的戰略壓迫,使得台灣民眾真切感悟體察到“台獨”、分裂存在巨大的戰爭風險,必將導致大陸的全力反制,由此將引發經濟、民生的巨大危機,正常的社會生活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可能到了這個層面,絕大多數島內民眾擔心“台獨”引發戰爭,損害自身利益,進而產生切膚之痛,才有可能回歸理性思考,才會開始思考風險的來源、分裂的危害、當局的所為……。由此島內的主流民意才有可能發生變化,才有可能在逼統的巨壓下發生應有的反轉。

  當今大陸方面最重要的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強化國家統一的大勢,以期增加大陸對島內民意的向心力。

  (三)扭轉民意是一項長期、艱巨、細緻的工作,但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絕不由島內主流民意來主導

  台灣民意的特質向來具有可塑性與敏感性。可塑性意味著民意可以轉化,甚至蛻變。而敏感性則表明其一受外界的重大作用,就會左右搖擺。

  為此我們自身須保持充分的信心和定力,要不失時機地破除“唯民意論”的怪圈。正視島內民意,表現在不誇大,不縮小,更不可片面去迎合,從而失去政策主動性。要堅信兩岸現有的問題唯有在交流中才能逐步解決,關鍵在於持續、深化、具有針對性,“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9月號,總第309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