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化基因是文化穩定性的決定因素
——兼論“文化台獨”之荒謬
http://www.crntt.hk   2022-08-18 12:43:44
 
  台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在反抗外國侵略台灣的鬥爭中建立了卓越功勛。歷史證明,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牢不可破的。深植於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是任何人、任何力量無法去除的。不管台灣遭遇什麼風雨,不管兩岸關係歷經何種曲折,兩岸同胞始終心心相印、守望相助,沒有什麼力量能把骨肉同胞割裂開來。

  搞“去中國化”就邏輯而言也是非常荒謬的。化者,徹頭徹尾、徹裡徹外之謂也。台灣既然是“中國化”了,能够去除得了嗎?這不是像魯迅先生所諷刺的“抓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的人”那般可笑嗎?

  共同的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分裂一個民族,必破壞這個民族的文化,製造民族、文化認同的混亂,這正是台獨與分裂勢力的險惡用心。文化的功效就是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化入內心。人不僅是文化的創造者、承載者,而且是文化的傳播者,同時又為文化所創造。“文化台獨”這一刨根抽魂的無知狂妄行為,企圖削弱甚至切斷中華文化在兩岸相融的血脈,并造成台灣社會的精神缺失和錯亂,將嚴重損害台灣社會的心靈和機體健康。台灣教授楊開煌認為,在台灣搞“文化台獨”、“歷史台獨”,完全是枉然的,而且勢必產生強烈反彈,因為台灣文化來自中國內地的事實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實際上,“台獨”分子搞“文化台獨”的倒行逆施在台灣并不得人心。儘管他們挖空心思,玩弄諸如把去大陸稱為“出國”、把台灣稱為“我國”這類“去中國化”的伎倆,但是廣大台灣同胞并不認同,他們質問:這樣去掉了中國的語言、文字、人名、地名、書籍、媒體、文學、歷史、風俗、習慣等等,台灣還剩下什麼呢?

  在台灣,無論是上層士人文化的儒家傳統,還是下層民俗文化的方言、宗教、信仰、習俗和民間工藝,無一不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和規範構建起來的。儘管自 1895 年,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 50 年,造成兩岸政治分裂和經濟疏離,但台灣并沒有因此從祖國分裂出去,其根本原因不是政治,也不是經濟,而是文化的力量。這就證明了中華文化基因產生的穩定性維繫著的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是中國統一堅不可摧的基礎,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的。

  文化就是生活。瞭解中華文化可以在台灣走街串巷中得到答案。到過台灣的大陸同胞會發現,中華文化在台灣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保存。在保留中華文化傳統的一些方面,台灣甚至比大陸做得更完整。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可以感受到濃郁的中華文化氛圍。中華文化傳統在台灣舉目可見。正如台灣作家龍應台所說:“在台北,當你真正深入下去就會發現,中華文化傳統正在這裡一脈相傳:榕樹下,大廟旁,你會看到拉著二胡唱戲的老者;學校裡,課堂上,你會看到吟咏唐詩宋詞的學子。”

  2022 年 3 月 8 日國際勞動婦女節當天,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在台灣立法機構接受質詢時,引用了大陸的電視劇《走向共和》裡孫中山評價女性的一段話。在 3 月 16 日國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台灣記者問發言人如何看待蘇貞昌熱愛追看大陸劇的問題時,發言人回答說:“兩岸血脈相連,文化相近,這是刻在基因裡的,去不掉的。有些人口口聲聲高喊去中國化,私下卻很誠實地追求中華傳統文化浸潤。這種人格分裂充分說明搞‘台獨’是行不通的。”她還推薦了大陸好幾部電視劇,稱對蘇貞昌都是很好的教育和啓發。

  四 、“文化台獨”不可能得逞

  台灣的“台獨”分裂勢力,為了達到他們分裂祖國的目的,也沿襲此前殖民者的老套路從文化入手。“文化台獨”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發展變化過程,即由早期出現在島內的文化“本土化”運動衍生出所謂“台灣意識”,最終異化成為“台獨”政治目標服務的文化分裂主義思潮。

  台灣“本土化”運動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當時國民黨當局出於鞏固政權的目的而推行政治“本土化”,開始大量啓用台灣本土籍“精英”人物。國民黨外的人士則抓住機會,打著“本土化”的旗號積極開展黨外運動。但就嚴格意義而言,無論是在政治還是文化的層面,台灣“本土化"運動都應追溯到日據時期。到目前為止,這類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反日階段”、“反西化階段”和“反中國階段”。

  “台獨”勢力與日本殖民者推行“皇民化”一樣,以“台灣本土文化”為幌子,虛化中華文化在台灣文化中的地位,以達到實行“政治台獨”、實質“台獨”的目的。他們搞“文化台獨”的根本目的就是否認台灣文化是源自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妄稱台灣文化是一種糅合了荷蘭文化、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漢文化、西洋文化的多元的海洋文化。將中華文化說成僅僅是台灣文化的影響因素之一,污衊中華文化是必須被淘汰的、徹底被拋棄的、有毒的文化。

  很顯然,他們搞“文化台獨”的險惡用心就是妄圖切斷台灣與大陸的文化臍帶,以改變台灣同胞的文化認同,進而改變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從他們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鼓吹“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的謬論中就可以洞察他們分裂祖國的圖謀。

  一個“台獨”作家曾這樣露骨地說出了“文化台獨”的“台獨”本質:“何以要從文化層面來主張‘台獨'呢?簡言之,因為這才是‘台獨論’的根本,這樣的‘台獨論'才有效,這樣的‘台獨論’才能使台灣真正獨立,亦即台獨有意義。”

  為達到“台灣真正獨立”的目的,“文化台獨”企圖從歷史文化上“去中國化”,甚至污衊、醜化中華民族“殘忍、落後”,“台灣人要幸福,必須離中國越遠越好,必須脫離中國”。“文化台獨”屬於台獨運動的一部分,但又不同於政治層面上的“台獨”行為。它的出現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具有極為複雜的背景。作為一種文化觀念,“文化台獨”的推行者企圖在文化上割斷台灣與祖國的文化關係,製造“台灣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對立。“文化台獨”的鼓吹者通過修改教科書來篡改歷史,試圖在學生中建立台灣本土的主體意識。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他們從教科書中,挑出幾千條“去中國化”的“不適用詞”,把原來包括兩岸範圍的“全國、國內,我國、中共”改為“中國”,把大陸各省都加上“中國”;把“中國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統統删除;把“台灣光復”改為“戰後”;“國畫”改為“中國畫”,把“國語”改為“中國語”,把“國父孫中山”去掉“國父”等等,不一而舉。

  “台獨”勢力藉教育改革之名,塞進大量“文化台獨”的內容。鄉土語言教育是另一個主要內容。1999 年台灣教育部門大張旗鼓地展開“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草案的意見徵求工作,包括引起爭議的“鄉土語言”等內容都獲得通過,決定於 2000 年下學期開始實施。“鄉土語言”部分號稱要“以多元文化精神及尊重各民族群語文特性,納入正式課程實施教學。強調族群語文對鄉土文化延續及創新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鄉土的情懷”。還有少數“詩人”,提倡用“台語寫詩”,妄圖以地方語言區隔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其實,他們所謂“台語”就是在福建南部使用的“閩南話”,即中國衆多地方方言的一種。

  台獨分子掀起的“拼音之爭”也是他們“去中國化”的一個例證。他們認為作為國際通行標準的“漢語拼音”是由中國大陸制定并推廣的,因此,將是否采用這種拼音上綱上綫為“統獨”之爭,要求選用“通用拼音”。

  2008 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對“文化台獨”的惡劣的做法進行了局部的撥亂反正,對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去中國化”的“不適用詞”部分地進行了修正、勘誤,增加了“兩岸同屬一中”的表述和“去皇民化”的內容;把“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接收台灣”改為“光復台灣"等等。但對“海南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李白是外國人”之類“去中國化”的內容卻沒有訂正,因此被稱為“課綱微調”。但僅僅是“課綱微調”,民進黨當局都不能容忍,2016 年蔡英文上台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撤廢了“課綱微調”。

  2018 年 8 月 13 日,台灣“課審會”敲定“12 年公共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確定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這又是一樁典型的“文化台獨”。“文化台獨”這一倒行逆施不但是破壞兩岸關係的實際步驟,更是包藏了他們對抗國家統一的險惡居心。

  長期以來,“文化台獨”都是民進黨主要的指導方針和政治路綫之一。雖然在各個階段表現形式不同,但民進黨企圖通過切斷兩岸文化臍帶以謀求“台獨”的險惡用心始終都沒有改變。民進黨執政後,“文化台獨”與“法理台獨”成為了推動“台獨”的兩個輪子。他們知道推行“法理台獨”一步到位的難度,便從“文化台獨”入手,為“法理台獨”創造輿論條件。民進黨上台後,把推行“文化台獨”作為“法理台獨”的優先步驟,為“法理台獨”的實質目標“修憲”、“改國號”、“國旗”等做準備的圖謀已經昭然若揭。

  台灣的有識之士認為,“文化台獨”是台獨勢力搞的一個針對台灣民衆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洗腦工程”,他們企圖以這樣的“假議題”、“偽議題”,達到割斷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的目的是徒勞的。2016 年 11 月,台灣競爭力論壇發布了一項民意調查:台灣民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由當年上半年的 46.8%上升到了 52%,更有 86%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這從一個結果反映出台灣民衆對台獨勢力搞“文化台獨”、企圖把中華文化從台灣連根拔起、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

  2016 年 11 月 1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 15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是我們對歷史和人民的莊嚴承諾。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我們絕不容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習近平總書記這段擲地有聲的講話表明: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態度始終如一,立場從未改變,意志堅如磐石。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 14 億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

  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和神聖職責。確保國家完整不被分裂,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國家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於 2013年 11 月 26 日在山東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時強調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撑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正因為中華民族有傳統的文化基因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穩定性,我們才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還是堅定的文化自信。這是中華民族復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台獨”分子,在堅不可摧的中華文化銅墻鐵壁面前,衹能落得頭破血流的下場。“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够創造出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6月號,總第29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