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數量龐大、充滿活力,中小企業好似中國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業也是一面鏡子,折射著經濟發展的最新動向。近幾年,疫情叠加資源和人力成本增長等因素,家底比較“薄”的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多重壓力。
如今,數字化浪潮正勁,5G、AI、雲、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推動生產方式、工業設計、經營管理等發生巨變。數字技術和中小企業相遇,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窗明幾淨,幾十台機床整齊排列,生產線井然有序,一名工長正在電子屏上梳理數據。
這裡是安徽黃山昊宇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廠,公司開創4年遇“瓶頸”:交貨期、工作進度靠經驗估摸著來;生產數據、工作排班、生產不良率皆靠人工登記,效率低易出錯;工長每天“算人頭”就要花近3小時……
想創新,要轉型,不知如何邁這一步。
採訪中,記者看到不少類似的中小企業,提質增效決心空前,但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乏新理念和新工具,生產效率提不上來,如何轉型升級成為“新煩惱”。
轉型路上,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三個“不”:因缺少人才和數據能力而“不會轉”;因融資難而“不能轉”;因預期不穩、缺乏信心而“不敢轉”。
古時,有人遇事犯難,智者“錦囊”相送解憂愁。
現在,企業轉型發愁,政府送數字化服務包分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