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走進鬱鬱葱葱的森林,人們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聆聽悅耳的鳥鳴,還可以采摘野菜、堅果等天然食物。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向森林要糧食”後,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又指出森林是“糧庫”,足見森林對於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開發豐富多樣的森林食物,可以拓寬食物生產和供給渠道,但一定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決不能走“開山種糧,越種越荒”毀林造田的老路。
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得飽、進而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正向吃得健康、吃得營養轉型。然而,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需仍將處於緊平衡,大豆和油料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問題短期內難以改變。而且,受到資源與環境雙重硬約束,糧食增產難度越來越大。樹立大食物觀,從有限的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和食物品種,就成為當前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森林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食物的寶庫,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資源。我國山地遼闊,森林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種類多樣,蘊藏著豐富的農產品。包括香椿、魚腥草、蘑菇、木耳等山野蔬菜,能代替糧食的大棗、柿子、板栗、榛子等森林糧食,能榨油的油茶、油桐、油橄欖、核桃等木本油料,蘋果、藍莓、荔枝、柚子等森林水果,金銀花、咖啡、苦丁茶、甘草等森林飲料,花椒、胡椒、八角等森林香料,等等。
向森林要糧食,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產業,把森林建設成為“糧庫”“油田”,對保障國家糧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根據《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到2025年,我國經濟林種植面積達6.5億畝,各類經濟林產品總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木本油料種植面積達2.7億畝左右,木本食用油年產量達250萬噸,其中油茶種植面積達9000萬畝,茶油年產量達200萬噸。發展木本油料產業,既可以避免糧油爭地的矛盾,又可以大幅改善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能力不足的現狀。
從目前來看,我國森林食物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開發力度不足。如一些丘陵山區木本油料產業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規模,再加上加工技術不足、產品附加值低,造成木本油料利用率偏低。要聚焦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推進木本糧油生產基地建設,推進樹種結構調整、品種改良和基地建設,做優做強特色果品、木本糧油、木本調料、林源飼料等產業。強化科技研發,讓越來越多的森林蔬菜、森林糧食、森林食用油、森林水果走向消費者的餐桌,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需要警惕的是,森林也是“水庫”“碳庫”,能夠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向森林要糧食,是開發森林資源,一定要摒棄毀林造田的狹隘思維。靠山吃山需要有底線意識,林地是農民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要在持續鞏固提高森林覆蓋率的前提下,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探索發展林下種植、養殖及相關產品采集加工。這樣不僅可以從森林中獲取食物,還可以不斷提升林區農民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助推鄉村振興,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