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遠哲。(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11月30日電(記者 倪鴻祥)台灣今年雨量過少,桃竹苗、嘉南地區陸續出現缺水、稻作停灌,農民心痛不已。“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今天上午表示,這是全球氣候變遷問題,人類持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持續暖化,改變地球大氣層,人類必須學會儲存、轉化太陽的能量,以便提供超國界的共享。他並建議,台灣以後幾年需要做海水淡化,尤其在台灣的東海岸去做會更有效率。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今上午舉行“缺水停灌只是偶然?科學家披露氣候變遷危機”記者會,“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仲恩,以及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與會。
對於台灣缺水問題,李遠哲主張,台灣需要做海水淡化,東海岸做會更有效率,因為台灣已經適應不了氣候變遷大局勢,這是台灣要努力的。
他表示,今天談到很多事情,例如乾旱、洪水等,這些極端氣候的來源,都是因為人類正在改變地球大氣層成份,持續增加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從太陽吸收的能量比地球放出去得要多,結果全球慢慢升溫、持續暖化。
他指出,溫度緩慢上升感覺不是這麼可怕,但即便是上升0.5度,造成的乾旱、洪水,都會帶給人類很大的災害。所以海水升暖、冰層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將使沿海城市淹水,經濟大受損失,這些事恐怕無法在幾個世紀內能夠逆轉。例如北極的結冰,以前反射陽光70%,融化之後反射下降到30%,地球吸收更多,所以這是人類在改變大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溫室氣體,也就是能量的使用,所以100多年來二氧化碳不斷增加,未來很大部分的物種可能從地球上消失,並將影響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
針對氣候變遷,李遠哲提出政治、社會發展、科技三方面的觀點。他強調,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需要有全球性組織來共同處理,人類社會已度開發,必須尋找不一樣的發展模式,也必須學會儲存與轉化太陽帶給地球的能量,以便超國界的共享。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根據“台灣未來的乾旱問題與因應”研究計劃指出,一,台灣約20年後春季降雨量可能減少13.2%,連續乾日天數會是現在的1.5倍,乾旱熱點會在北部。二,北部主要河川集水區未來兩量、流量在春季的減少最為明顯。三,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石門灌區及桃園灌區的農業缺水率可能超過40%,北部地區的整體供水能力則會下降24%,建議政府極早推動氣候變遷調適、因應未來乾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