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跨境金融合作機制對區域貿易合作機制的助推
——從粵港澳大灣區到東南亞命運共同體
http://www.crntt.hk   2020-09-14 00:13:34
  中評社╱題:跨境金融合作機制對區域貿易合作機制的助推——從粵港澳大灣區到東南亞命運共同體 作者:張屹(北京),法學博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區域貨幣合作的要求日益強烈,以此來降低結算風險,促進本地區經濟穩定和增長,推動區域經濟金融一體化。隨著中國參與世界經濟貿易合作的日益緊密以及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階段性進展,跨境金融體系的構建開始加速。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參與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著力點,打造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輻射東盟“10+3”平台機制,則展現出了一種成功範式,領航東南亞命運共同體。

  一、區域貿易的合作機遇與投資主體的風險規避

  1.區域經濟貿易往來作為推動力

  2020年,東盟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交易夥伴。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的資料,僅2020年前5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1.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4.2%,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7%。我國對東盟出口9366.2億元,增長為2.8%,從東盟進口額7598.6億元,同比增長6%,均高於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整體增速。貨物貿易已取得廣泛的零關稅覆蓋,貿易關係要繼續維持增長,急需進一步深化服務貿易合作。

  中國是菲律賓最大交易夥伴和第二大遊客來源國、對外直接投資來源國。截至2018年菲律賓GDP增速連續15個月超過6%,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可帶來大量就業機會,促進物流水平,降低運輸成本。另一方面,避免債務陷阱是近年來菲國內關注的問題,發揮本國投資主體的能動性,主動權掌握在其自己手裡。菲力促《區域全面夥伴關係協定》(RCEP),主要是考慮到與中國和其它東盟成員國的合作,可以滿足本國在基建領域的需求。

  復旦大學施東輝教授認為,基建投資在高儲蓄、高投資的傳統發展模式下,使得中國資本產出比在2010年之後出現加速上升趨勢,現已超過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發達國家,意味著中國的固定資本總量充足,供給端增量資本邊際產出降低,傳統加碼基建穩增長模式路徑轉換,即在投資方向和效率方面應重新選擇。

  2.經濟民粹主義與投資主體的風險規避

  亞太國家不乏對華持偏見者,澳大利亞當局較為凸顯。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彼得詹寧斯認為總部位於中國上海的Greenland Australia 公司曾在2020年1至2月份從澳大量囤積醫療物資並運回中國,背後具有政治意圖。這一解讀代表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資企業的偏見。澳當局認為本國深陷債務危機,應轉而完善政府主導權,鞏固自主性投資。

  隨著中國企業作為最具優勢的投資主體持續進行境外資產配置和并購、重組,如影隨形的當地政策風險也伴隨而來。

  2020年2月29日,中國海南省政府為海航集團任命新的領導人並開始負責管理其流動性風險。海航集團子公司與關聯公司的全球企業體系包括440多家實體,包括在美實體分公司。根據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FIRRMA)法規,如果中國政府或中國省級政府(如海南省政府)接管了最終由海航集團所有或控制下的那些或任何其它美國實體,這很可能會被視為“受外國政府控制的交易”,意味著它要接受CFIUS審查。

  3.貿易結構升級與跨境金融政策扶持:超越短期收益和規避長期風險

  金融對貿易的支持,會出現“馬太效應”,金融體系發展越先進的國家或地區,與其匹配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能力就越完善,金融體系的發展可以推動貿易結構升級。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從東盟國家進口了價值149億美元的積體電路,比上一年增長了25%。主要包括晶片電容器、微處理器晶片和模數轉換器;與此同時,中國向東盟出口了價值約60億美元的積體電路,同比增長了28%。①積體電路貿易作為重要的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對金融體系的政策對接尤為依賴,後者將以加速度推進此類貿易的結構升級和合作深化。各國紛紛搶佔產業貿易結構的制高點,中國應趁勢而上,引領區域貿易的下一階段轉型。

  東南亞國家中,衹有新加坡具有較為完善發達的金融體系,規模小卻銀行眾多,現有銀行在數字化技術方面領先國際市場,然而隨著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逐漸受到海外市場青睞,東南亞國家紛紛緊跟而上,快速推動本國金融科技企業的壯大。除了新加坡以外,作為伊斯蘭金融中心的馬來西亞也擁有較為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但由於銀行的傳統業務模式僵化,難以風險投資的方式介入新領域,使得金融創新落後較多。馬來西亞銀行、聯昌國際銀行、豐隆銀行和興業銀行都加大了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並在電子銀行系統、電子銀行業務能見度、運營效率、與商家合作及收購金融科技企業股權方面大做文章。②2019年1月8日,馬來西亞納閩島金融服務管理局宣佈在納閩島主要金融機構對接馬來西亞中國銀行,實現人民幣離岸結算服務。③推動跨境金融體系高效融合,從而降低本國貿易支付成本,最終令域內國家利益均沾,同時可以避免歷史上的金融海嘯和金融危機重演,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都在覺醒,中國在金融“一帶一路”這面旗幟下,責無旁貸。

  二、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金融領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1.《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出台的必要性

  2020年逆全球化呼聲由於各種原因愈演愈烈,而中國金融改革則迎難而上,作出以下舉措來放開金融業務:1.取消境外投資主體持股比例和額度限制;2.增加外債便利化試點;3.推動境內機構跨境融資;4.建設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機制。

  2020年5月14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等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

  隨著《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出台一個多月,“跨境理財通”目前正處在業務試點中。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共同決定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開展聯合業務試點,尚未公佈啟動時間和實施細則。

  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投資活躍,跨境購買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需求較大。試點有利滿足大灣區居民個人投資、靈活配置資產的需求,便利化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進一步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

  2020年5月14日,央行聯合多部門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其中提出了26條具體措施,包括“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港澳銀行購買港澳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以及港澳居民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此次“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則是上述舉措所提及的首次試運營的金融產品。

  “跨境理財通”是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按消費主體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其中,“南向通”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在港澳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購買港澳地區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區居民通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產品。

  “跨境理財通”依照三地個人資金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遵循國際慣例做法,分為“北向通”和“南向通”,投資者資格條件、投資方式、投資產品範圍、投資者權益保護和糾紛處理等由各級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香港金管局、香港證監會、澳門金管局商議確定,其範圍限於購買合規投資產品。資金匯劃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資金兌換在離岸市場完成。對“北向通”和“南向通”跨境資金流動實行總額度和單個投資者額度管理,總額度通過宏觀審慎係數動態調節。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