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 據北京日報報道, “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近日,餐飲行業漲價成為熱議話題,尤其是海底撈和西貝蓧面村兩家大牌先後為漲價道歉並恢復原價的神操作,更引發不小爭議。
漲價又降價,對這番折騰大夥各有看法。有人認為,只要合法合規,漲價屬於市場行為,無可厚非,消費者用腳投票即可;當然,也有人猛批,趁著疫情漲價是趁火打劫,遭到抵制“讓步”則是借機炒作。綜合來看,商家決策,既要看成本,更要觀利弊。雖然單就漲價而言,海底撈和西貝其實無需道歉,公眾也不應做道德評判,但在這個時候漲價,確實忽視了許多消費者的心理感受和接受程度,只能算一次失敗的壓力測試,從商譽角度來說未免得不償失。
但風波過去後回頭再看,餐飲行業漲價,確實也有其客觀原因。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本就錯失了春節營業黃金期,接著又歷經了兩個多月的停擺,部分商家損失慘重。如今雖說逐漸恢復經營,但出於安全考慮,餐桌要隔開距離,顧客要控制密度,營業額一時也很難恢復正常水平,而店鋪租金、人員工資、外賣傭金等固定開銷卻不能打折。面對這種壓力,絞盡腦汁想出各種盈利辦法,財大氣粗的品牌也拉下面子漲價,其實也是“求生”的本能反應。
如今各行各業復工復產,但以餐飲、文娛、旅遊等為代表的服務業,不少業務涉及人員集聚、面對面服務等情況,要完全恢復元氣尚待時日,其中小微企業的日子更是難過。面對現實困境,企業本身要開動腦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服務質量、吸引更多顧客。比如有的餐館出售精致半成品、自制堂食擋板;一些實體服裝店在店裡開直播,收獲大批“線上”新客,這些都是遠比漲價更為有效的“自救”途徑。更進一步看,幫助商家緩解壓力,還需相關部門“再送一程”。此前,不少地方搭建平台聯合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對接融資需求;也有政府提供專項資金,通過減免房租、發放崗位補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好舉措很多,但關鍵還在於及時兌現、確保到位。
吃一頓火鍋、買一杯奶茶,城市的煙火氣在生活點滴處蘇醒過來。攜手走過了最困難的時光,如今繼續彼此理解、相互支持,疫後繁榮就大為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