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在牛津辯論社演說。(照片:馬英九臉書) |
中評社台北11月1日電/馬英九英國時間10月31日以“十字路口的兩岸關係”為題在牛津辯論社發表演說,提出三點具體做法,讓台海重獲和平與穩定。一,台灣必須透過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有誠意改善與對岸的關係,以恢復兩岸互信;二,台灣應對統一問題保持開放的選項;三,台灣應堅持要在台灣人民準備好的前提下,才展開統一的對話。
馬英九卸任後第7次出訪,從意大利羅馬轉赴英國倫敦,參訪牛津大學並拜會校長李察森(LouiseRichardson),傍晚在牛津辯論社發表演說,主題為“十字路口的兩岸關係”(Cross-strait Relations at a Crossroad)。
根據《中央社》報道,馬英九指出,兩岸關係在2008年有重大的轉變,他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於5月就職,在兩個月內開啟了60年來第一次的定期固定航班直航。在他任內,兩岸簽訂了23項協議,涵蓋各領域,來台陸客人數和陸生來台求學人數成長,兩岸官員定期互訪,並能正式稱呼對方官銜。這些改變全都是史無前例。
提到2015年的“馬習會”,馬英九表示,他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會晤時,雙方確認了九二共識,也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為兩岸關係共同的政治基礎,雙方也同意加強兩岸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馬英九表示,然而,政黨輪替後,和平繁榮的兩岸關係,突然轉變為冷和平,之後更演變成冷衝突,因為支持“台獨”的民主進步黨政府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北京認為這嚴重違反互信,因此終止所有與台北的通聯。
馬英九指出,他相信“中華民國”必須透過下列三點,讓台海重獲和平與穩定。
首先,台灣必須透過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有誠意改善與對岸的關係,以恢復兩岸互信。
第二,台灣應對統一問題保持開放的選項。在1992年的“憲法”修正案中,統一這個選項並沒有被排除,但沒有固定的時間表。
第三,台灣應堅持要在台灣人民準備好的前提下,才展開統一的對話。統一的協商過程應該要和平與民主,不能動武或威脅要動武,也必須先獲得台灣人民的同意,少了這點,台灣就不應該與對岸進行統一的對話,也應該根據九二共識繼續維持和平發展現狀,等待合適的時機來臨。在此同時,兩岸應持續提升兩岸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馬英九表示,自今年6月以來香港反送中抗議發生後,台灣人民也更加謹慎。但如許多中國專家所建議,就長期策略來看,台灣應該不要讓北京與對岸人民覺得與台灣的終極統一絕對不會發生,否則他們的對台政策將會更加無法預測。他說,光是拒絕“一國兩制”不足以解決問題,需要更有創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演講後的提問時間,觀眾詢問馬英九對於美國參眾議院近來推動“台北法案”的看法。他表示,雖然有了“台北法案”、“台灣旅行法”,這些都很友好,但其實台美關係可以用FBI來描述,就是friendly but inconsequential(友好但缺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