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隨著中國一些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中企正積極“走出去”參與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方案”為合作區發展增添動力。
“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是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模式之一。”中國商務部對外投資與經濟合作司商務參贊劉民強日前在廣西南寧市表示,中國國內產業園區發展經歷了從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產業,逐步向資金、技術密集型、集約型的科技園區、創業園區過渡的發展過程,探索出園區產業鏈逐漸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有效釋放的“中國方案”,這些經驗成為中企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的優勢。
劉民強說,中國政府鼓勵中企根據東道國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自身發展需要,共同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完善、主導產業明確、公共服務功能健全的經貿合作產業園區。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至2018年9月,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項目一共113個,項目覆蓋46個國家。園區累計投資達366億美元,總產值超過1000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的稅費超過30億美元,創造就業崗位近30萬個。
“境外經貿合作區功能涵蓋資源加工、製造加工、農業加工、商貿物流、科技研發等多種類型。”劉民強說,經過多年發展,境外經貿合作區從產業合作、融資咨詢等多方面提升服務質量,部分園區已成為中國和東道國開展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
作為中國和馬來西亞合作的旗艦項目,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和馬中關丹產業園近年來在兩國的產業合作、毛燕輸華、通關便利化、金融服務、科技教育和人才培訓方面積極探索。
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趙越介紹,中央財政連續五年給予中馬欽州產業園區8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補貼,至今共投入44億元。廣西官方賦予該產業園區管委會相當於地級市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並每年補給一至兩億元人民幣產業扶持資金。
馬中關丹產業園方面,馬方政府投入60億元人民幣用於維護基礎設施、道路、供水等建設,同時給予入園企業10年至15年稅務優惠政策。
“我們不能簡單把中國的園區建設方案照搬到境外經貿合作區做規劃,而應以中國經驗配合東道國實際條件做規劃。”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有限公司負責人範志明說,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是中國在印尼設立的第一個集工業生產、倉儲、貿易為一體的經濟貿易合作區,以汽車、摩托車配件生產為主導。
“我們把園區的每個路燈都做成導航,它可為入園投資者提供道路導航、企業信息介紹等服務。”範志明說,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被規劃為智慧型、科技型園區,將中國先進信息技術“移植”園內,幫助園區實現智能化。目前,該園區正進行二期建設,年產汽車約110萬輛,摩托車1000萬輛。
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招商引資部總經理宋哲說,中國產業園區建設經驗得到東道國的支持。白俄羅斯官方通過法律形式為中白工業園入園企業提供稅收、土地等多方面優惠政策。
劉民強表示,中國商務部將創新政策支持,搭建雙邊合作平台,加強與東道國溝通協調,建立政府間的合作機制,在對外投資便利化等方面為合作區提供有益支撐。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