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6日電/華人在大學招生中遭到歧視的現象和爭議,已經屢見不鮮。2015年5月,包括華裔在內的64個亞裔團體組成的抗議聯盟就提出申訴,指控哈佛大學在招生時涉嫌歧視,對亞裔申請者設置了更高的入學標準。對此,哈佛大學發言人麥樂迪•傑克遜並未直接回應,只聲稱他們的錄取政策是公平的,他們將每一個申請者的所有素質視為一個整體做出公平決定。
中國僑網報道,眾所周知,美國藤校招收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少,最近,美國大學註冊和招生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Registrars and Admissions Officers)調查研究發現,參與調查的250所美國院校中,中國本科申請者減少的占25%,中國研究生申請者減少的占32%。
華人學生在美國大學招生中真的被歧視嗎?一些人認為,形成“歧視”的原因有三點。
一是成績。根據2009年的數據,亞裔(包括華人)學生SAT成績要比白人學生高140分,比西裔高270分,比非裔高450分。
二是素質。誇張渲染對華人的刻板印象,例如千篇一律無個性、除了成績和鋼琴、小提琴等其他啥也不會、缺乏創造能力、領導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
三是多元化的借口。美國是多元化社會,校園也應該多元化,需要除了華裔以外的非裔和西裔等。
對於中國學生申請減少的現象,有關學者認為是政策的“歧視”演變。但實際上,美國高校在減少招收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同時,給出了一定原因,耶魯大學教授表示,主要原因還是在學生自身。
“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表達自己,讓我非常痛心。”耶魯大學教授曾這樣表述。
報道指出,過去很多年以來的中國學生,開始學習成績都好,後來做博士論文研究時雖然未必突出,但還可以,可是等到畢業上學術市場找教職崗位時,表現都不好,沒辦法找到一流大學的教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