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據大公報報道,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六日,重慶大公報頭版位置刊登了一則“訃告”。“訃告”二字字號大如報頭。以“孤哀子張士基、賦基泣血稽顙”名義公告,將於當日在重慶嘉陵賓館舉行吊唁儀式。受追悼者,正是二十天前去世的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
如今,整整八十年過去。張季鸞先生作為“文壇巨擘,報界宗師”之歷史地位,公論彌堅。作為一份有著近一百二十年歷史的老報,大公報自一九○二年創辦時,就將“國富民強,物無災苦,人有樂康”作為辦報的重要追求目標,文章報國,啓迪民智,“報之宗旨在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啓我同胞聰明”。新記大公報的胡政之、張季鸞諸公亦始終秉持報紙對於國家、民族、社會應負扶助匡導責任。
而衛生健康關乎普羅大衆的根本福祉與國家前途,也因此一直是大公報高度關注、致力服務的一個領域,造福社會,救濟百姓。筆者謹從報史中摭拾數樁有關抗擊疫情的往事,以期能收窺斑之效。
筆者想起整理報史時有關季鸞先生的一樁往事。抗戰時期,重慶一度爆發“時疫”白喉症,張季鸞愛子張士基也不幸染病,病情凶險。而當時藥品奇缺。為了救治愛子,張季鸞付出很高的代價,才設法買到了醫治白喉的特效針劑,張士基的病情才得緩解。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時,張季鸞兼顧大公報渝、港兩社的工作。於是,趁赴香港公務之機,并不富裕的張季鸞在香港購買到了幾箱白喉特效針劑,隨身乘飛機帶回重慶,捐贈各兒科醫院,令很多患白喉症的兒童,得免於無藥而危。
張士基後來曾憶述父親留下的“遺產”,除了“他終其生服務的大公報社”,“僅有在他身穿衣衫中取出的十元法幣”。張季鸞畢生文章報國,胸懷民瘼,不蓄私產。雖享譽海內外,至病逝時仍是租房居住,自己幾至身無分文。而為拯救病童,雖傾其所有,亦毫不顧惜。“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其愛國愛民之心至深至切,且身體力行,洵為宗師風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