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6日電(評論員 郭至君)近些年來,美國各方對華立場愈發強硬,新冷戰、脫鈎等聲音不絕於耳,美國的一些高級官員在不少發言場合對華表態強硬,給中國扣上了“戰略競爭對手”、“威脅性國家”的帽子。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但中美關係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動蕩,中美目前展開的競爭不只是在貿易領域,而是正快速向貿易之外的其他領域擴散,進入到了“全面戰略競爭時代”。風風雨雨四十年,中美關係是緣何到了今天這樣?
上個月底,中評智庫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因應局勢,在北京召開了“中美脫鈎對世界的影響”為主題的中美關係圓桌論壇。在會上,多位學者各抒己見,從多方探討了中美關係的走向以及在遇到困難時雙方應該如何管控、規避風險的一系列話題。整場會議總結下來,我們發現,現在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脫鈎”成了雙方討論的高頻熱詞,不過,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盡管中美進入到全面戰略競爭時代,但現在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是區別於當年美國遏制蘇聯的,而為了保持中美關係行穩致遠,中國不應該與美國搞制度之爭,也不應該與美國搞意識形態之爭。
意識形態是一個哲學範疇詞匯,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過去幾十年,中美在同一個國際體系裡相互依存,而且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中美一方面相互依存,一方面互不信任,隨著兩國實力差距日漸縮小,彼此防範心理加重,因此鈎得越緊,雙方越缺乏安全感。中國的發展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呈現的影響力讓美國感到了挑戰和危險,在美方不少政客的意識形態中,中國的進步就等於對美國的威脅,因此,他們將中國從根本上當成了對手甚至是敵人,進一步自然而然地從言行上多面遏制中國,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設置障礙。
但是,意識形態之爭絕不可取,因為意識形態之爭是冷戰的核心。我們以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國家的行為,當年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與蘇聯開展了意識形態方面的較量,他1918年1月發表了著名的“十四點”演講是20世紀闡述美國意識形態的最重要的文件。從這一時刻開始,一場思想領域的較量就出現了,而且一直在延續著。那麼我們再來看今天的中美關係和相互之間的依存度,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果中美之間不想搞冷戰,那麼就不應該有意識形態之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