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近日,《紐約時報》報道稱,包括美光、英特爾等美國半導體領導企業已經“悄悄”地恢復向華為供貨。這一消息得到美光等企業的官方確認,美光科技在25日的電話會議中表示,該公司經研究,已於兩周前恢復向華為出售部分此前宣稱斷供的產品。
中國網發表時事評論員蘇敏堅文章分析,這些美國企業的行為顯然跟特朗普政府此前下達的禁令要求,以及它們此前的“斷供宣言”相悖,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要繞開政府的禁令,恢復與華為的合作呢?可以從四方面進行考慮。
第一,這是一種對前期過激行為的理性修復。在美國商務部宣布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後,一眾美國企業爭先站出來宣布響應政府要求,對華為實行斷供。這其實是一種過激行為,是一種出於政治立場的表態(有點討好特朗普政府的嫌疑)。
但興奮期過後(尤其是股市大跌過後),這些企業都開始重歸冷靜,開始認真審視“斷供華為”對自己的影響,尤其是它們開始認真研究禁令的內容,發現禁令的要求跟他們最開始所想的並不一樣,其中有很多漏洞可以鑽,比如,“禁令中有個漏洞,如果芯片中使用的美國技術未達到25%,就可以不受禁令的約束”,美光科技正是利用了這個“漏洞”恢復了對華為供貨。另外,還有分析師表示,“如果這些科技巨頭在海外擁有子公司和業務,就可以把自己的技術歸為‘外國技術’,不受美國禁令影響”,英特爾等企業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恢復了跟華為的合作。
隨著美國企業的高管們逐漸走向冷靜,同時越來越多的“漏洞”被人們發現,後續毫無疑問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恢復向華為的供貨。
第二,恢復供貨,這是美國企業出於市場因素的慎重考慮。事實上,在商言商,這些美國企業肯定是不希望拒絕華為的,華為2018年在美國採購的產品超過110億美元,拒絕華為,相當於拒絕一個大金主,它們此前的斷供行為,一方面是響應特朗普政府的要求、贏取政治資本,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做一些試探,通過斷供威脅,希望未來在跟華為合作時抬高要價。
但斷供華為是它們無法承受之重。這裡有一組數據:2018年全球半導體的銷售是4688億美元,中國進口半導體的價值是3120億美元,這個比例是66.667%,大概是三分之二,中國是妥妥的最大買家。那最大的賣家是誰?美國。2018年美國半導體的產值是2300億美元,占全球半導體市場接近50%。
美國人此前老是想著對華為斷供、對中國斷供會直接將華為、將中國企業打進斷炊的境地,現在才恍然大悟地發現,斷供的行為首先就將切斷自身的收入大動脈。有一家美國做射頻的科技企業,禁令一出,它掙扎了沒兩天,就宣布面臨破產重組,而其他大型科技企業的股票隨著禁令一出也蹭蹭蹭地往下掉。美國半導體協會最近就一直在游說政府取消對華為的禁令。
第三,隨著華為拿出了全套的替代方案,直接宣布美國政府的“欺詐”陰謀破產。在禁令發出沒幾天,可能是嗅到了不太對勁的氣味,美國政府宣布給華為提供一個90天的緩和期,但沒想到被任正非強硬地拒絕了。此前,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接受國內外媒體採訪時表示,“通過自研產品和找到替代供應商等方式,華為整體運營情況基本不受美國禁令影響。”同時高調地表示,“形成的替代方案沒有讓華為產品性能打折扣,反而可能超過之前產品性能。”
美國向華為發出禁令的一個內部共識是——“華為不可能在脫離美國的全球供應體系之外得以存活”,但事實卻是,華為的主要業務,無論是網絡側,還是終端側的運營都保持正常。沒有美國人想象中的“停工”“停產”“上門求情”,甚至華為面對美國政府沒有說過一句軟話。相反,華為表現得非常強硬,控告美國政府違憲,要求美國運營商賠付巨額的專利授權費等等。
而這完全得益於華為、以及國內產業界過去的投入和積累。中國IT產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此前給人的印象是非常羸弱、一窮二白,比如在半導體市場上,中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不到5%,但事實並非如此。國家每年在CPU上的投入超過10億元,華為過去十年的研發投入超過4800億,雖然過去我們都選擇購買高通、英特爾、美光的產品,但這是基於市場的考慮,不代表我們自己沒有,其實基礎是已經打好了,關鍵時候頂上去是可以的,後面就需要再繼續磨煉提升。
最近,有消息傳出,美國半導體協會正在積極游說政府取消對華為的禁令,這也宣布美國的欺詐陰謀開始破產。
最後,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其實真正的目的就要達到一個示範效應——讓歐洲、日韓、亞太、非洲等國家能夠跟隨美國的步伐,將華為踢出當地的5G市場。
但事實證明,美國這個如意算盤並沒有打響——華為日前在MWC2019大會上高調表示“5G技術產品完全不受禁令影響,已經在全球簽署50個商業合同,發貨10萬個5G基站,預計年底將發貨50萬個基站。”而這50個合同,覆蓋全球30個國家,其中20個來自英國、德國等歐洲市場,這表示歐洲運營商對華為非常有信心。甚至有歐洲的分析師指出“如果沒有華為的技術支持,歐洲5G部署將推遲兩年時間。”而這毫無疑問讓美國政府想要的“示範效應”蕩然無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