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今年1月份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於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最新統計顯示,在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降的同時,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勢頭。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下一步應如何採取措施積極應對挑戰?就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科研部副主任陳啟清。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影響,如何評估這些影響?
陳啟清:一是影響經濟增長。在疫情衝擊下,生產、消費、交換等經濟活動大範圍停滯,導致投資、消費、進出口等快速下行,經濟陷入負增長;二是影響經濟主體。在疫情衝擊下,企業部門、家庭部門受到嚴重影響,收入下降。三是影響金融穩定。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給金融市場投資者造成很大干擾。四是影響內外經濟平衡。疫情衝擊給進出口造成重大影響,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均呈負增長。
但同時也要看到,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可控。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物質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整、要素供應充足、市場規模超大、經濟活力充沛,再加上近年來主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打響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在疫情衝擊前化解了經濟體系中的諸多風險。一個基本面良好、風險得到充分化解的經濟體系,是能夠經受住疫情衝擊的。
從統計數據看,一季度我國經濟受疫情衝擊較大,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
陳啟清:受疫情衝擊,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形勢比較嚴峻,但好於市場預期。這至少說明兩點:第一,中國經濟有強大的抗衝擊能力、適應能力、自生能力;第二,黨中央採取的應對政策是積極有效的。
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要全面辯證地看。
一要看到,雖然一季度負增長,但經濟已經在修復。從一季度數據來看,3月份比前兩個月有明顯好轉,投資、消費、出口都呈現邊際改善的勢頭。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降幅比前兩個月明顯收窄。隨著復工復產,工業恢復明顯。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僅下降1.1%,比前兩個月份大幅收窄了12.4個百分點。這些數據意味著經濟正在持續修復。未來,隨著復工復產複市複學的全面推進,各項經濟活動也將逐漸回歸常態。
二要看到,雖然一季度負增長,但守住了民生底線。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僅比2019年12月份上升了0.7個百分點,基本保持穩定。同時,雖然財政壓力巨大,但中央一直強調加大民生托底保障力度,確保民生相關必需品穩定供應,強化對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牢牢守住民生底線。
三要看到,雖然一季度負增長,但質量提升在加速。疫情衝擊下,總體經濟負增長,但是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興經濟仍然保持增長,結構升級態勢明顯。高技術製造業快速增長,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9%。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孕育中蓬勃成長,既為短期抗擊疫情衝擊貢獻力量,也將鍛造我國經濟競爭新優勢。
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明顯收窄,展現出巨大韌性。您認為,今年全年乃至長期發展趨勢將會如何?
陳啟清: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要長遠地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我國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充足的政策空間、廣闊的改革空間,能夠保障我國經濟在疫情應對中實現中高速增長。
一是發展空間巨大。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