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說一下,後疫情時代,中國可能在“自強不息”的同時,也需要“休養生息”,原有的GDP至上的“慣性思維”要調整。既然要休養生息,人的生命健康、人口生育、就業社保、教育訓練等更為迫切,這是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
從人的自身發展來看,要突出講的是“文明發展”問題。此次全球抗疫,既展現了人類“人性善”的一面(如好多國家的白衣天使),也暴露了某些人群的文明素質低下乃至“性惡”的一面;既展現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守望相助”,也暴露了當代世界相當程度的文明不和諧乃至“撕裂”。就東北來說,在武漢抗疫中,遼吉黑三省的白衣戰士表現很亮麗,但是地方上也有令人痛心之處,儘管它是個別的,但是它背後深層的東西令人警醒,應引起重視。至於國外出現種族主義等“反人類”問題,更值得警惕。
從“文明”方面拓展東北亞合作機制,兩條建議:
第一,考慮到東北亞區內多數國家(如中日韓朝)屬於“東亞文明圈”,對此,應該挖掘東亞文明中寶貴的“仁愛、正義和誠信”等優秀傳統,補上現在世界上一些地方“不仁、不義、不誠信”的“短板”。這是增強我們東北亞凝聚力的共同價值之所在。
第二,考慮到東北亞文明的多樣性:如俄羅斯的“彌賽亞文化”(救世文明)以及蒙古國的“草原文明”等,應該加強文明的包容性,建立“東北亞文明共同體”,使之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先行示範區。中國東北現在不少地方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好的,但,我認為,欲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建設,第一步是否先參與“東北亞文明共同體”之建設?
(三)從“環發”方面拓展東北亞合作機制
反思此次全球疫情,一個重要教訓,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界關係上出現失誤,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自然界對人類的懲罰。“善待自然,天人合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
現在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的,特別是在疫情肆虐時,更為迫切。但是從長遠上說,僅僅講“人類命運共同體”又是不夠的。痛定思痛,用中國哲學的語言,還應創建“天地人生命共同體”。現在,“人有生命”已經引起重視,如提出“人類健康至上”,很好;同時天也有生命,地也有生命,世上萬種生物皆有生命,是否也可提出“天地人皆健康至上”?應有“天地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東北是中國的“綠色屏障”,也是東北亞的“綠色屏障”之一。從”經發”來說,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從“人發”來說,綠水青山是環境人權;從“環發”來說,綠水青山是“天地人生命權”。東北能不能從這個角度來拓展與東北亞其他五國的合作內容?
三,最後,簡單談談拓展東北亞合作機制的現實啟動點
基本思路是,建議以創建“大圖們江合作核心區”為現實啟動點,進而逐步推進 “大圖們江— 日本海”的灣區建設。對“大圖們江”地區,聯合國當年曾有過開發計劃,筆者也曾在香港《經濟導報》發表一篇《積極創建“遠東跨國經濟特區”》的文章,近年六次到圖們江口做過調查。以此為起點,大家能否抱成一個“團”,來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常修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