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粤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差異、危害及應對之道
http://www.crntt.hk   2020-04-30 00:18:46
 
  三、如何化解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的差異

  (一)戰略上高度重視,下定決心

  香港“修例風波”以來,中央領導多次發表談話,表示要繼續堅持“一國兩制”、堅持“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顯示中央政府在“一國兩制”的大框架下,尊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的權力,充分相信兩地特區政府有能力維持社會穩定、進行社會改革。在全面落實“一國兩制”的旗幟下,解決大灣區青年的文化認同問題,就不止是青年問題、文化認同問題,更是一個關係到“一國兩制”能否全面貫徹及大灣區穩定、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解決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問題的緊迫性、嚴重性、困難性,在責權範圍內,採取行之有效、有操作性的積極舉措,努力減少或消除大灣區粤港澳三地青年的文化認同差異。

  尤其是香港地區,其現有教育體系和媒介結構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而反中亂港分子在港經營日久,勢力廣布,其對香港青年思想的毒害和影響也難在短時間內抹去。因此須做好長期工作的準備,多管齊下,堅持不懈。尤其是要做好調研,緊緊把握住香港青年的思想源流與動向,時刻警惕反華分裂勢力的陰謀與挑撥。

  (二)繼續推進港澳地區普通話教學工作

  自回歸以來,港、澳兩地特區政府均在推進普通話教學方面卓有成效。以香港為例,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其施政報告中即提出了“兩文三語”(即中、英兩種文字,普通話、粤語、英語三種語言)的語言政策指導方針。近年來隨著港府“普教中”(即普通話教授中文科)計畫的開展,香港青年的普通話平均水準已有較大提升。但相較於大灣區其他使用方言的地區,香港地區普通話的使用率及使用水準依舊處於低位。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支撐國家認同的基石。在科技發達、資訊豐富的今天,語言差異不應成為粤、港、澳與內地其他地區青年之間互相溝通、理解、合作的妨礙。對普通話的學習,也可從側面促進港澳青年對內地文化的親切感和歸屬感。進一步推廣普通話是大勢所趨,是促進國家未來發展的必要步驟。在這一工作上,應看到港澳地區仍舊缺乏推廣普通話所必要的師資條件和教學資源。大灣區粤地各城市可考慮對港澳地區的普通話教材進行編撰與改進,向兩地引入普通話教師,或為香港教師提供相關培訓課程。

  但對普通話的推廣,並不代表對本土方言的扼殺。須看到無論居住在中國何地,都是中國公民;無論使用何種方言,都是中國語言。粤港澳大灣區一直是粤語的主要使用區,方言承載著地方歷史遺痕與文化特色,是豐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推廣普通話可能會損害地方語言文化的擔憂和質疑,須細心解釋,曉以利害,爭取獲得各方面最大的諒解和支持。

  (三)促進中國歷史及國民教育,幫助港澳青年樹立正確史觀

  自回歸之後,澳門的歷史及國民教育多向內地看齊,因此澳門青少年對國家民族與文化的認同程度較高。與此相對,香港卻長期對中國歷史教育缺乏重視、甚至採取排斥態度。特區政府曾於2012年試推國民教育專案,卻因反對派煽動民間抗議而不得不半途中止。凡此種種,留下重大隱患,成為“修例風波”發生的重要背景原因之一。

  因此,應重新審視國民教育專案,並擇機再次推行。尤其應汲取前次經驗,教材須經專業人士編撰,多方審核;推行之前亦須充分論證,儘量協調不同意見,獲取最大支持。同時應當加強對香港中學通識科教學內容、教師資質的審核,防止不實數據或偏頗言論在教材及課堂上出現。

  此外,若要促進港澳青年的文化認同,須先促進教師的文化認同。可舉辦粤港澳大灣區教師間的交流活動,共同研究和討論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問題,並組織對中國內地不同地區的參觀和旅遊。

  (四)促進大灣區青年間的流行文化碰撞

  除了鼓勵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其它城市大中小學進行交流、參觀、遊歷、留學、結成友好學校等傳統方式外,還可出台措施促進大灣區其他城市與港澳流行文化圈的碰撞和交流。如向港澳地區引入內地出產的影視、動漫、遊戲、網絡文學及其他娛樂產品,為港澳青年提供精神娛樂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增進他們對內地文化的親近感,並培養出港澳青年與內地青年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此同時,也可挑選部分港澳流行文化產品向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行輸送,説明內地青年理解港澳地區的社會文化與發展現狀,促進彼此的認同與溝通。

  另一方面,還可採取大型展覽、交流會、聯歡、文藝表演等活動形式鼓勵各流行文化圈(二次元動漫、遊戲、粉圈)的粤港澳青年進行面對面的民間交流。如針對內地近年來流行的漢服文化,可組織愛好者赴港澳地區進行表演展示,增進港澳青年對中國傳統服飾的瞭解和喜愛。

  (五)促進國產社交媒體及生活服務應用在港澳地區的推廣

  對粤地及其他內地城市青年而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不僅僅是獲取資訊、溝通交流的管道,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樣的,構建這種生活方式的還有淘寶、支付寶、京東、美團等購物及生活服務應用。目前這些媒體及應用在港澳地區所占市場狹小,具有較大的推廣空間。應鼓勵相關產業者加強對港澳市場的關注和投入,一方面將港澳青年融入到內地社交媒體上巨大的網絡社區內,培養他們對該社區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則將粤地及其他內地城市生活模式漸進地引入和介紹到港澳地區,從而減少粤港澳由於生活模式及文化心態差異導致的隔閡。

  (六)鼓勵港澳青年赴大灣區粤地各城市發展就業

  港澳地區不少青年在就業方面遇到困難。資料調查顯示,2019年年初,香港青年失業率為7.5%(15至19歲)及5.0%(20至29歲);而到“修例風波”發生前夕,數字分別上升至14.0%(15至19歲)及5.9%(20至29歲),雖有季節性調整因素,但上升幅度仍較往年為多⑫。與此同時,香港青年貧窮率也在過去三年間節節攀升,2018年香港18至29歲的貧窮青年為9.01萬,青年貧窮率為12.6%,即每八名青年中即有一名貧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5至29歲的貧窮青年當中有將近四成半(43.8%)為在職人士,且大多(67.9%)為家中唯一經濟支柱⑬。也就是說,這批貧窮青年家庭負擔極重,即便在本地擁有工作和收入,卻難以脫貧。而港澳地區(尤其香港)房屋價格居高不下,生活成本不斷增加,更給青年帶來巨大生存壓力。

  因此政府可出台相關政策,鼓勵港澳青年赴大灣區求職創業,並提供一定資金、技術和生活待遇上的優惠。也可提供相關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家庭貧困、教育水準低的底層青年進行自我提升,跳出原有環境,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

  註釋:

  ①李立峰、鄧鍵一、袁瑋熙、鄭煒,《“反逃犯條例修訂示威”現場調查報告》,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2019年8月。http://www.com.cuhk.edu.hk/ccpos/b5/pdf/CHI_AntiELAB%20survey%20public%20report%20vf.pdf。

  ②田小琳(2016),《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第173至174頁。

  ③何漢權(2014),《危機與出路:香港中學中國歷史科之探討》,港澳研究,2014年第4期,第74至83頁。

  ④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5)。《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香港特區政府,第4頁。https://334.edb.hkedcity.net/new/doc/chi/curriculum2015/LS_CAGuide_c_2015.pdf。

  ⑤Robin叔叔(2019年8月27日)。《我花了725港幣,買了香港通識教材》,環球網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QzMTE0MjcyMQ==&mid=2666601493&idx=2&sn=2878de9c0afc1eab30293979f2522b10。

  ⑥《考評局通識科委員會主席鼓吹仇警》,大公報,A01版,2019年7月6日。

  ⑦國家統計局(2019年12月6日),《文化產業實現規模效益雙提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之五》。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1/t20191129_1712684.html。

  ⑧Statista. (2019). 《Penetration rate of leading social networks in Hong Kong from 2nd quarter to 3rd quarter 2018(香港2018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主要社交網絡普及率)》.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412500/hk-social-network-penetration/。

  ⑨張維為(2017),《文明型國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9),《二零一九年第三季經濟報告》,第1頁。https://www.hkeconomy.gov.hk/tc/pdf/er_c_19q3.pdf。

  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9),《二零一九年第三季經濟報告》,第75頁。https://www.hkeconomy.gov.hk/tc/pdf/er_c_19q3.pdf。

  ⑫香港政府統計處(2019),《表011:按性別及年齡劃分的失業率》,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200_tc.jsp?tableID=011&ID=0&productType=8。

  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9),《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46-51頁,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9XX0005C2018AN18C0100.pdf。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4月號,總第268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