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美國加州長灘的主要港口碼頭可以看到來自亞洲的卸貨集裝箱。(法新社) |
中評社香港9月6日電/從政治層面看,國際貿易近年來在美國變得很不得人心。政治光譜兩端的聲音在逐漸設定辯論條件。對一些人來說,這些呼聲是由以下觀點引起的:國際貿易讓普通工人蒙受損失,還削弱了美國的國內生產能力。對另一些人來說,此類呼聲偽裝在國家安全話語中——尤其是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他們認為,美國公司當前不應買賣技術或把錢放在中國的口袋裡,因為這樣做無異於壯大了對手。保護主義的呼聲——尤其是要求與中國“脫鈎”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8月31日載文《捍衛全球貿易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作者是美國丘博保險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埃文•格林伯格,文章說,毫無疑問,美國必須有力地捍衛自身的戰略利益,在先進技術(尤其是涉及國家安全或經濟能力的先進技術)方面尤其如此。然而,從經濟上講,放狠話以及單方面加征關稅并不會讓中國經濟縮至更合意的規模。在貿易和經濟領域,美國不應中國每有動作就加以回應,而要推進自己的願景。
關鍵問題在於,美國應當如何最好地鞏固自身的安全與繁榮。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需要對美國的實力有廣泛的理解。美國不能通過推行外交政策把國家安全永久性地置於經濟繁榮之上,同時還指望保住世界領導者的地位。
拜登政府在亞洲和歐洲促進數字貿易以及制定技術標准的努力值得稱贊,但這些努力并不能取代區域貿易協定,如《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