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破壞亞洲經濟融合,美國不會得逞
http://www.crntt.hk   2022-06-12 12:03:37
中國是亞洲繁榮的關鍵,圖為4月14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工人進行生產作業。(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中評社香港6月12日電/美國總統拜登在東京啓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也許預示著全球化的轉向——無疑是選對了地方。畢竟,戰後全球化是從日本真正開始的——起於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開花結果——當時正處於冷戰時期和朝鮮戰爭之後不久。日本成功的出口經濟激發了“亞洲四小龍”。東亞全球化的這兩個初始階段造就了索尼、三星、豐田和現代等全球性公司——通過進入歐美市場而得以實現。

  香港《南華早報》6月8日載文《為什麼美國破壞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經濟融合的企圖不會得逞?》,文章說,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中美關系緩和,東亞的全球化進入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正如之前的日本和韓國一樣,中國一直在從制造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先進型產品轉變。隨著中國的科技進步和國際拓展(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東亞全球化進入第四階段。

  中國在2011年成為頭號制造業大國,在2013年成為頭號貿易大國。2020年,中國每年的新專利數量相當於美國和日本的總和。就像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一樣,中國已成為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一個威脅。

  在美國背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之後,“印太經濟框架”可被視為其破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無力嘗試。然而,與美國在東亞全球化早期階段的決定性和建設性作用不同,如今美國是在亞洲策劃去全球化,但難度要大得多,原因有幾個。

  首先,美國在早期階段的行動與市場力量相一致。而現在,美國是在逆市場潮流而動。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應該很清楚與市場邏輯對著幹的挑戰。

  其次,美國今天的經濟主導地位已大不如前,它占世界經濟的四分之一,而在1960年占到40%。與此同時,中國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的頭號貿易夥伴。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是其與美國的2.5倍。隨著亞洲全球化的推進,世界的科技重心已轉移到東北亞。在2021年專利合作條約的前10名申請者中,有8家是中國、日本或韓國公司,而高通是唯一的美國公司。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