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021年11月3日拍攝的上海晨景。 |
中評社香港1月17日電/多年來,中國已經形成一套有效支持創業和收入增長的經濟模式和政策框架。然而,去年增大監管力度引發一些問題和揮之不去的擔憂,即對於純資本增值和股權投資而言,這一體系可能不是最友好的。
日本《日經亞洲新聞》1月11日載文《中國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投資機會》,文章說,雖然很難確定這些監管變化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最終將如何發揮作用,但我們想起2017年初實施的監管改革,我們相信,對中國發展方向的擔憂實際上將帶來相當可觀的投資機會。
新業務的增加、產業供應鏈的升級以及收入和財富的增長將繼續產生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全球財富和資產管理者不應忽視這些,尤其是在新興市場的背景下。中國的工業革命將不同於任何其他市場,我們看好其向高收入經濟體的長期發展。
中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的增長模式有效地補貼新企業的形成和家庭收入的增長。中國政府擁有的龐大的基礎設施資產也使得政府能够吸收經濟發展過程產生的損失,例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村莊遷移成本,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結合支持金融創新的資本市場發展,中國為大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有利於產業供應鏈的形成。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儲蓄也從政府債券中獲得良好的利息回報。
中國體制在支持中國整體經濟增長方面非常有效。這一點可以從該國近年來商業實體的快速增長中體現——截至去年上半年達到 1.44 億個。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上市公司數量亦顯著增加
截至去年 6 月 30 日,中國家庭金融資產增長一直保持在中低水平,達到約 200 萬億元人民幣(31.3 萬億美元),這得益於高收入增長和強勁的儲蓄,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與其他市場不同,我們認為中國家庭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持有非上市公司實體,包括1億多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的價值可能與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相當。
或許有人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可能不是資本增值和股票市場估值最好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或是由於這種模式依賴銀行體系的信貸支持,支持競爭、抑制過度盈利政策轉變有時過於生硬,以及將重點放在工業發展和基礎設施上以支持業務增長而不是利潤增長和資本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