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在浙江寧波舉辦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上,中國中車出口至北馬其頓的動車組模型吸引觀眾目光。 |
中評社香港9月15日電/盡管面臨各種不利因素,包括甚囂塵上的全球供應鏈降低對中國依賴的說法,但綜合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不僅具有持久的韌性,其競爭力也與日俱增。這在中國強勁的貿易表現中最為明顯。2020年,中國在全球制成品出口中的占比飈升至創紀錄的20%,遠高於德國的9%、美國的7%和日本的4%。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9月14日載文《中國的制造業機器正加速運轉》,文章說,許多人仍聲稱或希望,在更高成本、更嚴重的貿易摩擦和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驅使下,中國的制造業競爭力正在或即將下降。然而,這種預測過分簡化了決定一國工業競爭力的因素。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會自動導致國際競爭力下降的說法站不住腳。這種簡單化的觀點忽視了相對生產率的重要性。
多種因素都表明中國制造業地位仍然非常穩固。首先是中國前所未有的規模。龐大的體量可以支撑更大的國內工業生態體系,專業化程度更高,技術創新能力更強,生產規模更大,單位成本更低。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國內的多樣性使之能在制造業的所有領域保持卓越的競爭力。這與包括中國鄰國在內的更小、資源更有限的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是中國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組織和配置資源的能力。包括印度等潛在競爭對手在內,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如此強烈的發展本國制造業的意識。這賦予中國至關重要的相對優勢。
第三是中國幾乎完全主導了亞洲經濟體系。貿易流動本質上是區域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因此,隨著全球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中國將從中受益。因此對於中國的鄰國來說,否認中國超強的制造業競爭力或一廂情願地希望它消失,皆非明智的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