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0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表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決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現在沒有改變,將來也不會改變。
環球時報發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尚希文章表示,劉鶴的講話針對性很強。當前境外媒體和國內互聯網自媒體上有一些雜音,對中央的精神和當前形勢有一些誤解和誤判,引起個別人心浮動。鑒於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複雜形勢,有多元化的聲音爭鳴是一件好事,但是當涉及到重大的方針政策和中國發展的方向性問題時,則不能含糊,一定要及時加以強調和澄清。劉鶴的講話進一步明確了十八大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強調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現在不會變,將來也不會變,對穩定和引導預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分析,首先,支持和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是由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其次,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逐步建立並發展起來的,產權改革是核心,產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活力來源。改革開放以來,產權改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公有制經濟領域,國企所有權與經營權從不分到分開;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從被禁止到放開,到鼓勵,再到全面支持。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基本趨勢。
理論上講,社會分工不發達的時期,所有權強調的更多是占有權,因此公和私是完全對立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那種以占有為所有權主要內涵的時代已經過去,更重要的是獲取收益,實現增值。所有權社會化、結構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變為一束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這些權可以分解,可以由不同的主體來行使。正是這樣的改革,解決了我們的溫飽問題,大大提升了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來分析,如何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比誰占有資源更重要。
第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從理論上來講,公有制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但是這要建立在公有資源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有效配置、高效使用的前提下。如果公有制經濟改革不到位,產權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也容易出現一部分人從公有資源中獲得了更多的好處,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和不公平。因此,要發揮公有制在促進共同富裕上的作用,要對公權力有更嚴格的約束,對國有資源如何進入市場要有更專業的管理辦法。
民營經濟為中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這一組數據已經足以證明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顯然,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大多數人勤勞致富、創新致富的基本途徑之一。所謂共同富裕,最通俗的理解就是發展的成果人人有份,就是要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格局,這有賴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
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就不可能有中國今天的偉大成就和國際地位;沒有民營經濟的做大做強,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談不上共同富裕。進入新時代新發展階段,不能用老眼光和舊觀念,把國有和民營對立起來。其實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國企的混改就反映了這一點。
第四,反壟斷不是專門針對民營企業的。實際上,反壟斷不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只要妨礙市場公平競爭就是反壟斷的對象,其目標是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互聯網上的一些雜音實際上是對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缺乏基本的認識。
反壟斷、共同富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者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反壟斷是要促進公平競爭,共同富裕是要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格局,而公有制經濟和民營經濟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其核心都是要維護“人人參與”。
第五,鼓勵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們一貫的主張。民營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只有創新才能提升競爭力。無論是從全球發展趨勢,還是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打壓的背景看,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都是中國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