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培訓亂象,頂格處罰! |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中國打擊校外培訓的終局是打造一個公平和可持續的社會。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28日報道稱,黃雨(音)住在深圳,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9歲的兒子和4歲的女兒每年的課外輔導班學費約8萬元,除了英語和數學等傳統學科外,還有計算機編程、繪畫、鋼琴、足球甚至樂高基礎工程。黃雨的學費預算是中國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兩倍多。但對黃雨來說,身處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城市裡,花在孩子身上的每一分錢都是必要的。
分析人士稱,對北京來說,對校外培訓的需求增強也是對國家教育體系的破壞,是中國在努力構建一個公平社會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礙。
為減輕學生在校內外承受的壓力,政府出台了“雙減”政策,打擊針對中小學課程的校外培訓,給這個規模超千億美元的產業造成了巨大衝擊。
數據顯示,2020年有大約100億美元的風險資本湧入該行業,許多投資者希望能在作業幫和猿輔導等“獨角獸”企業首次公開募股後收獲豐碩成果。現在,這類初創企業被禁止籌集資金或上市。至於那些已上市公司(從好未來公司到高途公司),它們必須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并在假期和周末停止教學,這令華爾街投資者感到震驚,并致使相關機構的股價下跌。
這些損失是北京改革教育體系的宏偉計劃的副產品,而教育體系又是中國打造公平社會這一更大目標的一部分——在這個社會中,教育孩子的權力必須掌握在國家體系而不是資本的手中。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分析師陳立登說:“在資本的推動下,欺騙性定價和虛假廣告讓教育科技行業變得更加混亂,一些輔導機構讓(家長)對教育感到焦慮,這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在中國允許一個家庭生育三個孩子之際,教育孩子的壓力可能導致生育率下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這種監管力度前所未有。這表明國家下決心打擊這種混亂局面,以減輕學生的負擔……以及家長的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