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國風範顯擔當
http://www.crntt.hk   2021-07-02 10:35:28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奮鬥史,也是一部對外開放的歷史。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前30年通過對外大規模引進設備和技術,推動國內經濟建設從無到有,還是之後40多年廣泛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等,對外開放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塑造中國國際地位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進一步推動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際社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長。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挑戰,中國人民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堅持歷史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正確方向,進一步彰顯了面向世界的開放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合作交流促自強

  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歷多年戰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實現國家工業化,是黨領導各族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富強,使中國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我國工業化的起點很低,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同美國的較量,改變我國工業落後狀況的要求顯得尤為迫切。為此,黨中央作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要求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性作用的,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進而繪就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

  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在一窮二白極為薄弱的基礎上提出如此大規模的發展計劃,很大程度上源自對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的高度重視。與一些固有印象不同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中,並沒有排斥開放,只要環境允許,對外開放就在發展規劃和實際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

  “一五”時期大規模經濟建設方案的制定就是以引進項目為核心制定的。當時,從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了156項重點工程,奠定了中國初步工業化的部門經濟基礎。以這些項目為核心,以900餘個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配套為重點,中國初步建起了完備的工業經濟體系。

  20世紀70年代初期,隨著中美恢復交往、中日建交和中國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為發展經濟,加強國際交流,黨中央作出對外開放的重要部署,引進項目逐漸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居於重要地位。1973年,中國制定和執行從國外引進價值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的“四三方案”,之後又陸續追加了若干項目,總額達到51.4億美元,到1977年,實際對外簽約成交達39.6億美元。

  得益於前30年的對外交流協作,我們引進大量先進設備和技術,建立起了新中國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對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國防建設發揮了基礎性的支撐作用。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對外開放逐步展開,並取得重大突破。

  吸引和利用外資、興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或項目,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方式。1979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成立,開展國際信托、投資、租賃等業務。1980年,我國恢復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代表權,並加入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開始從這些國際金融機構中得到貸款。我國還先後同日、法、美等國公司簽訂協議,開展海上石油勘探開發。隨著197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此後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的出台,中外合資經營從無到有發展起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正在向世界打開。

  創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新天地。1979年4月,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權力,讓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有必要的自主權;允許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僑鄉汕頭市舉辦出口加工區。福建省委也提出類似的設想。1980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決定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四個經濟特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最大程度與國際接軌,經濟特區經受各種考驗,取得顯著成就,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此後,從14個沿海港口城市,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到批准海南建省並成為經濟特區再到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地域的擴大為進一步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我國進出口總額大幅度增加,在世界所居位次明顯提前。而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之中更加發展壯大,也讓世界獲益良多。

  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06億美元,占全球的份額為0.8%,列第29位。此後,開放的引領作用逐漸得到發揮。從初級產品到工業製品,從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國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同時,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一般貿易占比迅速提升。201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縱觀我國對外開放的過程,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其間經歷了無數的探索。利用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和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斷提高開放水平,促進投資便利化,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自1993年以來,我國吸引外資規模一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世界的繁榮需要開放的中國。有關專家表示,中國外貿規模的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不僅促進了國內經濟和消費的升級,也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對於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復甦,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外資在我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對外貿易、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市場競爭。我國作為配套齊全的製造業基地和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也為廣大外資企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和發展機遇。2020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企業53.1萬家,增加6.2%。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44萬億元,占38.7%。可以說,利用外資是我國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成功實踐。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