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經濟日報發表專欄作者喬瑞慶評論文章分析,為什麼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其一,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必須保持一定體量的製造業。製造業比重過低,實體經濟根基不牢,經濟運行就會呈現出“去工業化”傾向,國民經濟容易陷入“產業空心化”的困境,宏觀經濟循環就會不順暢,微觀經濟主體發展也會有所掣肘。不少歐美國家提出“再工業化”,就是基於對本國經濟中製造業比重大幅下滑的反思。
其二,相對穩定的製造業比重有利於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中國是大國經濟體,產業鏈供應鏈必須具備自主可控能力。中國製造業規模全球最大,已經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是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應對重大突發風險的基礎。我們能應對好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有利於進一步夯實這個基礎。
其三,製造業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動能。從機械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如今的製造業對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能夠不斷促進相關行業發展。同時,製造業優化升級,也能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繁榮發展。而且,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以及助推製造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更是明顯。無論從中間需求看,還是從最終需求看,抑或是從投資需求看,製造業發展所釋放的增長動能都非常巨大。
近年來,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每年初發布的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據計算了2018年、2019年、2020年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結果分別為29.41%、27.17%、26.18%,三年中下降超過了3個百分點。這一下降幅度不可謂不快,值得警惕。由此可見,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工作任務較為迫切。
文章指出,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一是要結合中國國土空間大和市場規模大的優勢,統籌製造業的轉移和布局,形成製造業轉移的空間梯次結構和製造業升級的產業梯次結構;二是要不斷動態調整製造業產品,在豐富產品多樣性的同時保持產業門類齊全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三是要強化技術創新,持續提升產品附加值。
當然,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與調整產業結構並不矛盾。進入新發展階段,製造業增加值主要源於科技創新所帶來的集約型增長,這是質量提升所激發的量的擴張,而非單純的規模擴張。未來,隨著鞏固壯大實體經濟各項政策的不斷落地落實,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是一定可以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