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制度創新
文章表示,30年來上海外資從1990年的0.13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190.48億美元,規模創歷史新高。截止到2019年年底,上海累計720家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461家外資研發中心落戶。
上海致力於打造國際一流的法制環境、創新高地、人才高地。諸多政策在上海進行試點、探索,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資源集中到上海,輻射全國、服務全球經濟。
近幾年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上海都作為中國的一個樣本。每年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都會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出台落實很多符合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創新性做法。
然而,上海與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還存在差距,需要進一步優化。從政策上看,多去優化負面清單,也就是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開放市場,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同時優化法治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在數字技術利用方面,打造數字化政府平台,理順政府和市場間關係,降低制度性成本、交易成本。最重要的是促進全球生產要素在上海流進和流出,在體制和機制層面上深化改革,推動制度層面創新。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要素市場是金融中心的核心環節,在浦東開發開放30年以及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國傳統金融體系是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多年來中國主張發展直接融資,核心內容就是股權融資。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擔負了重要的歷史責任。
上海作為主板市場大本營,很多大盤藍籌股在上交所上市,促進了企業低成本、高效率融資,推動了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去年成功推出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實現資本市場的一系列重點突破。未來主板市場、科創板市場通過制度創新會發揮更大作用。
關於國際化問題,儘管過去有B股市場,但影響相對較小。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提早意識到國際版市場的價值,以便服務於一帶一路、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因此很多境外企業可以在上海掛牌上市,專門成立國際板市場,從而形成一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骨架,讓上海在全國資本市場體系當中,發揮更大作用。
未來展望
文章指出,十四五即將開局,為了更好發揮浦東開發開放的標杆作用,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上新台階,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進一步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特別是金融國際化的基礎設施。促進資金自由流動,人民幣自由兌換以及資本項下的對外開放。
其次,鼓勵金融創新,夯實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基礎。提升金融產品品種創新,比如金融科技、資產證券化、普惠金融等。完善金融要素市場功能,改變金融要素市場規模大而不強的現狀,提升國際影響力。
最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目前大宗商品定價在國際上影響力偏弱,需要培育龍頭產品,比如石油價格、鐵礦石價格、銅價格、黃金價格等。在國際上發揮影響力的同時,堅持穩中求進的指導原則,進一步推進資本項下的對外開放。上海作為在岸金融中心和香港離岸中心相互協同、形成合力,提升中國金融地位、金融的國際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