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構建“新流通”,支撐“雙循環”
http://www.crntt.hk   2020-09-14 08:20:27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9月9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研究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研究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決策部署落實情況。

  廣州日報發表評論員練洪洋文章表示,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強調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意義重大而深遠。

  文章分析,流通體系之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定位。第一階段是“依附論”,流通為生產而存在,是生產的依附。第二階段為“平台論”,流通是市場主體獲取商品、要素和信息的渠道與平台。第三階段是“先導論”,流通在引導生產、擴大消費,促進轉方式、調結構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被視為先導性產業。

  尤其在電商時代,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之後,現代流通的觸角已延伸到了生產與交換的每一個環節,讓生產與交換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現代流通不僅是一個貨物轉移的過程,同時還是形成價格信號的前提和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能夠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引領消費模式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因此,有人把現代流通稱之為“新流通”,以示與傳統流通的區別。可以說,無論是國內循環,還是國際循環,都離不開一個高效率的現代流通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流通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國家骨幹流通網絡逐步健全,流通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環境顯著改善。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國流通業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壓力測試。毋庸諱言,行業在發展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基礎設施不適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流通體系面臨品質不高、發展不規範等問題,傳統流通企業數字化能力不足,制度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等。

  文章提出,破除“中梗阻”,打通“大動脈”。構建現代流通體系要聚焦“難點”、找准“痛點”、打通“堵點”,先讓流通體系“通”起來。在內循環中,要推進大流通網絡建設,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形成暢通高效的全國骨幹流通網絡;要建成全國統一市場,打破分割封鎖和行政壟斷,讓社會資源能夠在統一規則下自由流動,顯著降低流通成本。在外循環中,要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國內流通渠道向外延伸,打造全球供應鏈體系;要創建內外貿融合發展平台,促進國內外市場互聯互通。

  提升“科技範”,賦能“新優勢”。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於現代流通產業更是如此。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向科技要生產力,應成為現代流通產業的主攻方向。政企應共同努力,加快推廣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無人科技、電子標簽等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加快推進流通領域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提升各類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合理“定規矩”,當好“裁判員”。在現代流通體系構建中,要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作用主要體現在,統籌推進硬件和軟件建設,完善行業標準和制度規範。比如,構建重要商品追溯體系,形成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信息鏈條;建立流通信用體系,推動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機制、市場化綜合信用評價機制、第三方信用評價機制等信用評價模式等。完善相關制度之後,便是吹好“哨子”,維護制度環境的公平性。

  發展大產業,要有大格局。把現代流通業做成國民經濟大產業,要顧眼前還要謀長遠,打好基礎,穩步推進,確保行穩致遠。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