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的5G農貿市場——駱家莊農貿市場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交易、客流等相關情況(5月17日攝)。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在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效果之後,中國開始加速恢複此前遭受深度影響的經濟社會秩序。有別於其他時期的施策,“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要想持續複蘇,在調控與改革上更需凝聚智慧。
法國《歐洲時報》7月23日載文《中國發力改革,激活“後疫情時代”經濟活力》,文章說,在二季度經濟增長“轉正”之後,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經受住了此次疫情的衝擊,正開啓加速複蘇通道。在歸納其中的“奧秘”時,輿論主要提及有二:一為經濟韌性,即歷經40多年發展構築的強大經濟基本面,二為發展潛力,指的是龐大中國市場帶來的增長信心。
如果說中國經濟在疫情衝擊下“不至於變得更壞”主要靠韌性,那麼保持複蘇勢頭則主要看潛力。這是因為,疫情蔓延以及隨之采取的“封城”等政策,給經濟帶來的最大影響,概言之就是經濟活力的大幅下降。所以,需要重新調動市場主體的動力,進而激發經濟活力。近期,中國官方的種種施策正是圍繞此展開。
7月21日,在一場中國國有企業負責人、民營企業家、外資企業和港澳台資企業管理人員、個體工商戶代表出席的座談會上,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指出,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一周之前的7月13日,中國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分析研究當前經濟運行情況,聽取對下一步經濟工作的意見建議,同樣強調增強政策實施時效,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在兩場高層主持的座談會之餘,中國官方還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企業困難凸顯,亟需進一步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破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堵點、痛點,強化為市場主體服務,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并提出了六個方面政策措施。
分析普遍認為,從市場主體入手穩經濟,是抓住了“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關鍵。強調保護市場主體,為市場主體紓困,既是在傳遞信心,也是良好經濟生態運行的應有之舉,更給出了適應疫情與逆全球化衝擊的破題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