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通脹還有通縮。在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通脹壓力的同時,大搞量化寬鬆、肆意發鈔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則因為需求疲弱、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面臨通縮風險。美國一季度GDP環比下降1.2%,創2008年四季度以來新低,同比也為2009年四季度以來新低。據統計,一季度美國零售活動、交通運輸活動以及辦公活動持續大幅度下滑,預計二季度負增長幅度將更大。美國4月核心消費物價指數(CPI)環比下降0.4%,為1957年有數據以來最大跌幅;10年期盈虧平衡通脹率一直在1%附近波動,通縮預期一直未變。在通縮壓力下,企業預期產品價格下跌導致利潤下降而不願意生產,消費者預期物價進一步下跌不願意消費。通縮或通縮預期持續時間越長,供給與消費趨向萎縮,其經濟影響就可能越大。這些經濟影響可能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限制和信貸市場緊縮,限制和緊縮會在空間上拓展、時間上遷延,由此對經濟增長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
經濟前景沒有最壞只有更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在於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結構性問題,影響集中在虛擬經濟,世界經濟尤其是美歐經濟因為“失血”(失去流動性)而喪失經濟活力;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主要是對於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要害落在實體經濟。在世界經濟尚未完全走出上一次金融危機陰影,處於低增長、高債務、高風險之際,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導致整個生產陷於停滯,人們消費受到抑制,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萎縮,嚴重衝擊全球實體經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月的預計,今年全球經濟的增長率為-4.9%。而隨著疫情蔓延以及次生災害的擴展,世界經濟前景似乎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2020年4月5日,美國波音公司宣布,將暫停其在華盛頓州的生產活動,直至另行通知。圖為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一處波音生產基地。
世界經濟不堪重“負”
全球化的負面效應讓富的更富,窮的更窮,世界已然冰火兩重天。“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在這樣一個極端化時代的世界,新奇異應有盡有,負經濟現象見怪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