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每逢經濟半年“成績單”出爐,對貨幣政策走向的討論就會熱烈起來,今年也不例外。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陳果靜評論文章介紹,有觀點認為,今年上半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在特殊時期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貨幣政策。從上半年經濟“成績單”來看,前期大力度貨幣政策起到了應有的積極效果,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主要指標實現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甦,無論是消費還是CPI、PMI都延續了回暖勢頭。下半年及未來一段時期,這種向好態勢仍將持續。在這樣的形勢下,前期特殊的貨幣政策有必要“退出”,貨幣政策自然會轉而“收緊”。
不過,也有觀點對下半年經濟有所擔憂。在上半年GDP增速超預期情況下,消費增長仍然乏力,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然處於下降區間,比上年同期下降11.4%,尤其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一些聚集性、接觸性消費活動仍然受到一定制約。上半年就業形勢雖然已經出現了積極變化,但受疫情衝擊,今年就業壓力仍然較大,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小微企業仍然面臨困境,需要較為寬鬆的貨幣信貸政策為其進一步“輸血”。
文章表示,近期央行召開的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座談會強調,支持穩企業保就業仍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與市場主體實際需求保持一致,確保信貸資金平穩投向實體經濟。這意味著下半年貨幣政策不會“踩急刹車”,也不會大水漫灌,而是會圍繞市場主體需求,抓住穩企業保就業這個重心,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支持穩企業保就業不意味著要“大水漫灌”。面對疫情衝擊,部分經濟體曾一度面臨流動性匱乏、金融市場恐慌性“踩踏”等狀況,不得不採取超強力度、超常規的貨幣政策。中國金融市場雖然同樣受到了衝擊,但整體運行平穩,並未出現恐慌性失靈現象,在上半年經濟增長轉正情況下,“大水漫灌”不是選項。
前期階段性貨幣政策適時“退出”也不意味著要“踩急刹車”收緊貨幣政策,而是為了防範金融風險,引導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4月份以來,個別金融領域出現杠杆率回升和資金空轉現象,金融風險苗頭隱現。因此,貨幣金融政策需要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為經濟金融持續健康運行夯實基礎。
文章認為,下半年,圍繞穩企業保就業,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並更加強調“適度”。“適度”有兩層含義,一方面,總量要適度。信貸投放要與經濟復甦節奏相匹配。如果信貸投放過快,快於經濟復甦的節奏,就容易產生資金淤積,降低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價格也要適度。要引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向實體經濟讓利,但利率下行也需要適度,並不是越低越好。如果利率嚴重低於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相適應的水平,就會產生套利、資源錯配等問題,資金也可能流向不應該流向的領域。因此,資金價格同樣需要保持適度。
眼下,央行6月份創設的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才剛剛推開;下半年,金融系統還要完成年內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這意味著金融支持企業的總體力度仍然不小。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繼續綜合利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抓住合理讓利這個關鍵,保市場主體;更多地關注貸款利率變化,繼續深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推動貸款實際利率持續下行和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為經濟發展和穩企業保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