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據經濟日報評論,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會議對“穩”與“進”關係的辯證闡釋以及有關重要論述,對於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今年以來,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從一系列經濟數據看,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一方面,經濟增長國際領先,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9.8%;城鎮新增就業持續擴大,前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33萬人,同比多增124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對外貿易量增質升,結構繼續優化;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不斷成長壯大;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9.7%,兩年平均實際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另一方面,在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國內部分行業供給偏緊,企業成本上升壓力加大,經濟運行面臨新的下行壓力。
對此,我們既應看到當前經濟增長動力與下行壓力交織、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並存,也應看到在傳統動力日漸衰減的同時,新的引擎正逐步發力,並有望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這種形勢下,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穩字當頭保持定力,同時主動作為,找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平衡點,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強動力,顯得尤為重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圍繞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大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力度,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這個合理區間,下限就是要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上限則是防通脹。經驗表明,價格水平波動較大,就會損害生產效率、影響人民生活,甚至影響穩定。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性影響和國內部分能源、原材料產品的供給偏緊,造成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幅擴大。儘管國內加大增產增供力度,但從國際方面看,主要經濟體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頻繁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可不防。
宏觀調控要保持定力,就是要增速不滑出合理區間下限、就業基本穩定,不超出合理區間上限、物價基本穩定,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就要保持政策組合和基本取向,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科學性,實現“穩字當頭”與“主動作為”的統一。這需要一手推進簡政放權、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一手推動結構調整、增加有效需求,既拉動當前增長,又為長遠發展鋪路搭橋。
為此,要進一步處理好兩對關係。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作為制定、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主體,要進一步轉變職能,以積極有效方式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二是當前與長遠的關係。既要促使總供求平衡,熨平短期經濟波動,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也要有助於改善中長期供給能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提高經濟潛在增長能力和發展質量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