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星巴克"金標準"還立得住嗎?
http://www.crntt.hk   2021-12-14 12:08:40
  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據廣州日報評論,近日,新京報記者在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調查發現,在所謂的“金標準”下,一些門店觸碰了食品安全的紅線:食材過期後仍繼續用,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承諾“開封後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星巴克作出回應:已關閉涉事門店,啟動深入調查。

  實際上,這並非星巴克個別門店問題,也非星巴克品牌獨有,此前新式茶飲第一股奈雪用腐爛原料也曾衝上熱搜,似乎只要深究嚴查多數都存在問題,無論單價多麼貴、廣告多麼美、品牌多麼牛,都無法給消費者以最基本的絕對食品安全保障。

  醜聞的曝光,讓人們看到了唯美的品牌宣傳背後不堪的一幕幕。如果品牌並不等於質量可靠,甚至讓人有相反的聯想,品牌價值何在?

  每次問題一出,品牌企業不約而同地進入道歉、關停涉事門店、宣稱整改、一輪驗收、提檔升級、增加宣傳投入的模式,鍋似乎就能這樣甩給個別門店,甚至是個別員工。但食品安全還是接二連三出事,原因幾乎大同小異:監督管理不到位,安全操作不規範。有標準、有制度,還是行不通,深層次原因無非是利益驅動。品牌企業一面制定嚴苛制度,一面疏忽管理,既要從消費端要利潤,又想從員工身上榨價值。員工和單店若完全遵章則可能陷入賠錢上班的尷尬,用潛規則耍滑頭維持了日常卻坑害著消費者,終究要出事。

  在國家食品安全宏觀制度框架下,品牌企業在制定規範時,要充分考慮到企業、員工、門店、消費者、供應鏈等參與者的利益,規範本身要權衡利弊兼顧公平,有了規範就應令行禁止,不能在局部利益誘引下忘掉責任,不能讓制度淪為擺設。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食品企業的底線和生命線。品牌的樹立依靠的不僅是唯美顔值的宣傳、動聽的故事和理念的灌輸,更應回歸產品質量本身,品牌食品企業更應肩負起美味公平的責任,讓所有人都公平地享用安全美味。一飲一啄的出品皆與宣傳所示一致,每個出品流程皆能慎獨而行,方為至善。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