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這一新的概括,標誌著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前提是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和實質。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
經濟日報發表牡丹江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蔡麗華文章表示,經濟制度是經濟關係在制度上的反應,經濟關係是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產關係。一定的生產關係往往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二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既定的前提下,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過程中形成的具體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就是生產關係在制度上的表現,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探索、豐富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解起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者相互聯繫、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內在統一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其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反映了生產資料的歸屬關係,不僅規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性質,也對分配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由中國生產力狀況、所有制關係決定的,是所有制關係在收入分配領域中的實現,反映了生產方式、生產成果的分配方式,對所有制關係及其實現方式具有重要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所有制關係為前提和基礎,體現所有制關係、交換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並受所有制關係、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影響,對所有制關係及其實現形式也有重要影響。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
文章分析,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其一,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評價經濟制度必須結合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只有適應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經濟制度才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縱覽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不同時期的實踐可見,只要經濟制度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就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相反,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例如,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經濟建設中,也曾脫離中國的國情,不顧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盲目搞“一大二公三純”,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後,我們黨立足中國基本國情,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其二,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堅持和完善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制度追求。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只有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才能保證共同富裕和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目標的實現。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取決於生產資料所有制。只有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才能保證勞動者相對平等地占有生產資料,從而形成有利於勞動者的分配制度,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目標奠定物質基礎。實踐表明,市場經濟和不同的社會制度相結合就會有不同的制度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既發揮市場經濟的效率優勢,也彰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既體現市場經濟的特征,也體現社會主義性質特別是基本經濟制度的性質要求。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