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連年第一秘訣何在
http://www.crntt.hk   2019-10-03 08:52:27
資料圖:這是長沙的三一重工生產車間。(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10月3日電/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年居世界首位……70年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巨變讓世界驚嘆,也讓世界好奇,中國是怎樣做到的?

  法國《歐洲時報》9月26日載文《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連年第一,密鑰是什麼》,文章說,在24日舉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舉行的首場發布會上,中國三位財經官員用一組組數據、一項項成果將中國70年來取得的成就、發生的變革向記者們娓娓道來。1952年至2018年,中國GDP從679.1億元(人民幣,下同)躍升至90.03萬億元,實際增長174倍;如今,中國已成科研人員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世界工業第一大國、制造業第一大國,高速鐵路營業裡程世界第一……

  這些“宏大”的數字最直觀的注腳,就是普通人生活的變遷,從吃不飽飯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從憑票購物、排隊搶購,到坐在家中按下手機鍵就能送貨上門;從“交通基本靠走”,到搭乘高鐵、騎共享單車……

  而這背後,又是屬於中國特有的邏輯與理念。

  ——從制度層面看,中外許多經濟學家都在研究探索中國經濟發展成功的經驗,有人嘗試用西方主流理論解釋中國,并試圖影響中國政策制定,也有人利用中國經驗的獨特性,對主流經濟學提出挑戰、修正乃至否定。正所謂“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中國一直在探索與實踐中尋求著更符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設立經濟特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到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國一直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與調整。盡管其中會有一些“誤差”,比如“大躍進”時期“畝產萬斤”的糧食高產“衛星”,市場化導向改革思路的爭論,以及幾年前部分地方出現數據摻水、統計造假現象,但都得到了修正。

  ——從增長動能角度看,不同於西方國家已經并繼續在去工業化軌道上一去不返,中國仍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調研時就指出:“一定要把我國制造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搞上去。”在新中國70年的發展歷程中,特別是近40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曾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讓中國這個曾經連火柴、鐵釘都要進口的國度,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讓“中國制造”成為令世界矚目的一枚標簽。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