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第72集團軍某旅——
錘煉指揮員戰場研判能力
初春時節,某野外訓練場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第72集團軍某旅一場實彈射擊演練緊張進行,某型火炮即將進入最後一輪射擊。
“二炮卡膛,請求處置”“六炮電源故障,請求檢修”……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該旅某連火炮陣地接連出現特情。與此同時,指揮所下達最後一輪射擊指令:“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某目標打擊任務。”
處置二炮還是檢修六炮?該連連長柏永茂一時有些糾結。有人提議,二炮出現卡膛,危險系數大,必須盡快處理;也有人認為,保障組存有備用電源,六炮更換後即可展開射擊。如果兩輛炮車同時處於“啞火”狀態,很有可能因火力不足而影響任務完成。
激烈討論中,火炮技師董丙化提醒:“電源故障情況複雜,更換備用電源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檢修電板、線路等需要花費功夫,加之兩炮間隔較遠,一來一回也要耗費不少時間。”
綜合多方意見建議後,柏永茂冷靜研判:二炮卡膛,為避免引發連鎖反應,一二三炮均應停止射擊。優先檢修二炮後,再讓3輛炮車恢復射擊。檢修期間,將六炮的彈藥分配至其他火炮,並通過縮短火炮射擊間隔解決數量不足的問題,可達到預期毀傷效果。
戰機稍縱即逝。柏永茂迅速下達指令,參演官兵聞令而動。最終,二炮在預計時間內完成卡膛處置,恢復戰鬥力。最後一輪射擊完畢,成績通報令人振奮:特情處置妥當,目標被成功摧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