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6月的紅土高原,夜晚靜謐而深邃。
記者來到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正逢一場帶有實戰背景的體系研練。指揮員、旅長孫軍的手指,重重地點向航空地圖上一片褐色區域,飛行員李旭峰和劉華傑將在此執行反“敵”方開辟空降場的任務。
孫軍說,這樣的研練任務每個季度都要進行。依據新大綱要求,驗證的課題、實施的課目都由飛行員自主研究,目的在於提升飛行員自主謀戰能力,讓他們不僅能打,更要知道“為什麼這樣打”。
尖銳的警報聲驟然劃破長空,機場仿佛被擦落的火花引燃。“緊急轉進!”李旭峰和劉華傑迅速衝向戰機。
長機滑出,僚機緊隨其後,戰鷹呼嘯著直插目標空域。機棚前,負責保障戰機的兩個機組官兵目送戰鷹起飛,臉上寫滿自信。
“從保障殲-6、殲-10,一直到今天的新型戰機,我親身經歷了空軍裝備的迭代發展,感受了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打贏的信心和底氣更足!”入伍21年的機械技師趙穩定感慨地說。
他們有這樣的信心和底氣——
去年參加“紅劍”演習,4架戰機遠程奔襲,落地後立即掛彈再次出動,連續對海上目標實施打擊,準確命中靶心,錘煉了新型戰機遠程機動作戰能力……
新武器裝備、新訓練模式的碰撞,擦出了戰鬥力火花,縮短了戰鬥力成長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