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9日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日前宣稱,支持暫時豁免與新冠疫苗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並表示將“積極參與世貿組織舉行的相關文本談判”。此舉被部分輿論誤讀成“美國宣布放棄新冠疫苗知識產權”。然而,只要對美國的疫苗政策稍加了解,就不難發現,這不過是美國在全球道義責任壓力之下的權宜之計,背後更有不少利益算計。
首先,美國態度轉變的時機經過精心選擇。此前,美國一直是印度和南非尋求疫苗專利豁免的主要反對者之一。此時突然轉變態度,正逢美國內部疫苗接種壓力降低和外部道義壓力抬升,對本屆美國政府而言,成本較低而道義收益不小。
當前,美國國內接種新冠疫苗需求下降,出現疫苗過剩。3月份數據顯示,美國政府從多家企業搶購的新冠疫苗總數達到8億支,足以供超過4億人接種,而美國人口約為3.3億人,疫苗過剩現象愈發突出。與此同時,自疫情發生以來,美國一直因“疫苗民族主義”而飽受國際社會批評,這也讓本屆美國政府尋求“世界領導地位”的努力受挫。因此,在國內需求得到保障的情況下,美國政府選擇順水推舟,以最小的成本搶占道義高點,這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
其次,實現疫苗專利豁免需要經歷漫長的談判過程。疫苗專利豁免需要世貿組織繼續就相關提案文本進行談判,對此美國心知肚明,美國貿易代表戴琦承認“談判需要時間”。更何況,德國已經明確反對“放棄新冠疫苗知識產權”,而意大利、韓國等多國態度也不明朗,美國藥物研究機構和制藥廠商協會更是表達不滿,這使得談判結果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給美國操弄疫苗相關議題提供了更多抓手。
此外,即使談判成功,擴大疫苗生產也很難立即實現。除了知識產權,生產技術門檻、全環節支持等因素都是阻礙疫苗擴大生產的重要因素,這些問題在短期內均難以得到解決。特別是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即便獲得了知識產權許可,也很難大規模生產安全有效的疫苗。
全球範圍的原材料短缺問題也是制約當前疫苗產能的關鍵因素,而造成這一問題的重大障礙也源自美國。去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動用《國防生產法》,對疫苗生產原材料實施出口管制,並延續至今,讓許多國家吃盡了苦頭。例如,印度已經有了腺病毒載體疫苗授權,但由於美國的出口管制,使得印度缺少相關生產物資,疫苗產能受到極大制約。
由此可見,美方的表態是“嘴上講著道義,實際滿是算計”,能否真正對全球疫情防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疫苗可及性帶來幫助,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