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受到高度關注,各地都在積極做好困難群體的生活保障,加大臨時救助制度。其中,不能忽視的還有疫情衝擊下的打零工群體。他們很多是進城務工、通過臨時性工作貼補家用的低收入人員,工作機會受市場變化影響較大,抵抗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低。社會有責任協助他們走出困境,共渡難關。
受疫情影響,餐飲、建築、家政、維修等強接觸性行業都遭到較大衝擊,而這些正是打零工群體較集中的領域。由於他們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係較為鬆散,很多人通過“日結”的方式獲得勞動報酬。一旦在長時間缺少工作機會,他們的正常家庭運轉就會遭遇困境,還可能產生致貧返貧的風險。
對此,可以通過村(居)委會、社區網格員等基層工作人員的全面摸查,對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家庭提供一段時間的現金補貼、基本生活物資等,完善臨時救助機制。針對居無定所的外來務工者,也可以設置臨時安置點予以幫扶,解決基本生活困難。目前,多地對於生活出現困難的流動人口,也已要求不受戶籍限制,由當地民政部門直接實施臨時救助。
從長遠來看,仍有必要在法律層面明確零工經濟的勞動關係性質,使其納入社會保障和管理的範疇。零工經濟,由於勞動者流動性較強、工作關係變動較多等特點,不僅使其難以正常受益於公共福利體系,也給相關監管工作帶來困難。作為對傳統雇傭模式的有益補充,零工經濟必然會隨著互聯網平台和分享經濟的興起逐漸發展。因此,有必要從法律上釐清勞動性質和主體責任,在制度上實現“應保盡保”。
傳統找工渠道不暢,並不意味著打零工群體就無用武之地。在市場環境的變化之下,不少企業都考慮採用靈活的用工模式,以更多元的雇傭結構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能力暫不匹配等原因,企業的用工需求與打零工者的就業需要有時難以實現有效對接。對此,政府有關部門需組織搭建信息發布平台,讓供需雙方都能精准、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信息,並通過組織在線招聘會等方式拓展找工渠道。
基於各行業的需求變動,也可以聯合企業力量,組織實踐性強的在線職業培訓,賦能勞動者,使打零工者突破原有工作領域,獲得更多就業機會。比如,相對於傳統的服務行業,電商、直播等領域正在強勢崛起。此時,有針對性地展開與網絡平台操作、商務運營有關的技術培訓,提升打零工者的線上工作能力,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眼前的問題,還能推動其順應未來發展趨勢,滿足產業升級的需要,獲得更加光明的就業前景。
對於在城市發展遇到困難、選擇返鄉發展的打零工者,政府也已有序引導其參加春耕備耕,參與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提供創業支持的方式,充分發揮這一群體的視野和能力優勢,把先進的發展思路和商業模式帶回老家,因地制宜地加以應用。
疫情之下,原本流動性較強的打零工群體遇到了新的不確定性,而他們本身對於風險的抵禦能力又相對較弱。臨時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能夠及時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精准的培訓則能打造他們多元和過硬的勞動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複雜多變的市場需求。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任冠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