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精准施策是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
http://www.crntt.hk   2020-03-06 09:49:17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本來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的脫貧攻堅戰增添了新的艱巨性。堅決克服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歷史性任務,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加倍的努力,精准施策、狠抓落實。

  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可控

  經濟日報發表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康寧文章稱,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對經濟社會造成衝擊,也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帶來了挑戰。但是,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的影響總體是可控的。對此,要有全面深刻的認識。

  首先,要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雖然疫情來勢凶猛,一時打亂了生產和生活節奏,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但總體上看,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可控的。疫情的不利影響主要集中在部分產業,並沒有對整個經濟體系造成全局性的衝擊,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疫情在較短時間內得以緩解。生產和消費雖然受到不小的影響,但整個國民經濟沒有“傷筋動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雄厚基礎並沒有被削弱。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充分釋放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就能夠繼續沿著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方向前行,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其次,要辯證認識和把握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既要看到疫情所造成的衝擊,也要看到疫情形勢出現的積極變化;既要認識到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性,把困難想得再充分一些,也要不失時機地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圓滿完成收官任務。疫情造成部分貧困地區務工人員的一時返工困難,使一些城鄉交通和生產供應鏈暫時受阻,一些貧困地區的農副產品運不出來,這些問題都是要著重加以解決的。但總體而言,脫貧攻堅的基礎性工作沒有受到大的影響,推進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也會帶來新的機遇。而且,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全國各地煥發出極大的鬥志,這種不向困難和挑戰低頭的精神,必將助力決勝脫貧攻堅。

  現在,復工複產正在有序推進,交通運輸也逐步恢復正常,生產與生活秩序逐漸得到有效恢復。要充分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各項脫貧攻堅工作,把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縮小到最低程度,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以更加精准的措施推進脫貧攻堅

  文章認為,當前,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應對之策要更加精准,脫貧措施要更有針對性。

  一是要優先做好貧困地區農民工返崗就業工作,保障貧困家庭盡快恢復務工收入。到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務工,是貧困地區許多家庭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就業脫貧的一個重要渠道。貧困地區由於一般地處邊遠,交通不大便利,更需要做好農民工返崗復工服務保障。如果是交通一時受阻,可通過建立點對點、一站式服務通道,通過專車專列等方式成規模、成批幫助低風險地區的農民工盡快返崗復工。如果是生產供應鏈一時中斷而影響貧困地區務工人員返工,有關部門要主動協調解決,盡快恢復生產供應鏈,幫助更多貧困地區務工人員返回就業地。

  二是要在當地拓展新的就業渠道,開辟新的脫貧之路。疫情可能會使一些貧困地區的部分勞動力失去原先的務工機會,必須有針對性地在當地拓展新的就業渠道。要變壓力為動力,力爭做到化危為機,大力促進貧困地區形成經濟發展的內生機制。抗擊疫情期間,網上購物等新業態迅猛發展,給邊遠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物產提供了難得機遇,應不失時機地採取措施加以推進,形成良性循環的內生發展機制,走出新的產業脫貧之路。要充分利用所出台的各種優惠扶持政策,大力發展貧困地區的小微企業,幫扶這些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在當地帶動更多人走上脫貧之路。

  三是要緊緊抓住機遇,把推進新項目開工建設與脫貧攻堅統籌起來。可考慮把一些適宜的建設項目安排在貧困地區,結合疫情防控中的補短板、抓基礎工作,安排貧困地區的公共衛生建設項目。應利用有利窗口期,在貧困地區建設一批公共基礎設施,盡快在當地形成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增加當地就業、消費和市場擴大的機會。

  四是要更加關注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應當認真分析疫情對深度貧困地區實現脫貧目標的具體影響,將資金和政策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向受疫情影響大的領域和人口傾斜,防止因疫情而導致部分地區貧困程度加劇、部分脫貧人口因染病而再度貧困的問題發生。對部分疫情較為嚴重的貧困地區要專門施策,尤其要重視貧困地區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能出現的薄弱環節,做好物資和資金保障,加強指導和監督。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