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波及,2019年上半年,日本的貿易赤字達到8888億日元,接著2018年下半年已連續兩期赤字高懸。如果日韓經濟摩擦全面爆發,必將帶來更大的衝擊。
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融合的今天,這一出口管制及其造成的外溢影響將不再僅僅局限在兩個國家、少數產品上,對蘋果、戴爾等別國企業,以及電子產品的全球供應鏈也將產生一定的衝擊。特別是在當前全球貿易氣氛整體趨向保護主義的背景下,這一突如其來的負面影響更顯突出。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的出口管制尚未達到“貿易制裁”的級別。而即便是“貿易制裁”,從世界各國過往的歷史來看,除了工具性、器物性的目的之外,更多地帶有道德性、象徵性的目的,為的是展示對他國行為的不滿、抗議、懲戒等姿態。不消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就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也往往在所不惜。從這個意義上,單純地談出口管製造成的經濟損失事實上意義不大,更何況目前這尚在雙方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源於政治化,歸於政治化
文章認為,鑒於前述的分析,此次出口禁令固然表面上是貿易領域的摩擦,但實則是“貿易問題政治化”的又一個鮮活案例。遺憾的是,貿易又一次作為政治糾紛的“出氣口”和“替罪羊”。既然問題源於政治化,那麼其緩和也只能求諸政治化。類似的貿易摩擦不管如何劍拔弩張,終究要回到以外交手段解決的軌道上來,也終究只能通過最高領導層的政治決斷才能真正平息。單純官僚層面和技術領域的交涉和談判,無論是雙邊的還是多邊的,至多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
事實上,日韓雙方7月12日已經在位於東京霞關的日本經濟產業省進行過兩國事務級別的“說明會”,原定一個小時的會議最終被延長到五個半小時,也無果而終。且會後雙方還為會議室的檔次和整潔程度、桌椅的擺放、該穿西服還是短袖襯衫等“待遇”和“禮節”問題爭執不下。
對於同在東亞的這兩個重要盟友,現任的美國政府與前幾任政府有所不同,似乎暫時也缺乏從中積極調和、斡旋的意願。對於美國而言,相比左右安撫或作為仲裁人判定錯在何方,更重要的是防止這一經貿爭端進一步螺旋上升乃至無限擴大,超出可控範圍,進而影響到自身在亞太的戰略利益。
不少評論認為,在朝鮮問題上,與美國和韓國的一個個鎂光燈下的高調進展不同,安倍政府似乎相形見絀。在7月21日的參議院選舉之前,安倍政府刻意突出外交安保議題,或許有助於緩解選民對於“安倍經濟學”老生常談的“審美疲勞”。倘若如此,則這一摩擦有望在選舉之後逐漸平息。但從目前態勢來看,雙方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緩解情緒。日本外務大臣與韓國駐日本大使最新見面時的“非常規”衝突即是明證。
有聲音認為,日韓關係已經到了1965年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谷。這或許又過於悲觀。應該看到,日韓關係具有“脆弱”與“堅韌”的雙重性。說其“脆弱”,源於其特殊的歷史關係、國民記憶和民族感情,任何一個小的波動和挫折都有可能掀起巨大的波瀾;說其“堅韌”,是因為這一雙邊關係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經歷跌宕起伏,也數次下滑乃至探底,但始終鬥而不破、怨而不斷,具有極強的“自愈力”。希望這種自我修復的能力和意願有助於兩國漸漸平心靜氣,正視分歧、化解矛盾,妥善處理爭端。無論是兩國所在的亞太地區,還是整個世界,近來在經貿領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待激浪過去、風雨停歇,共同創造風平浪靜的區域和全球環境,符合兩個國家的根本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