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美國企業的聽證發言邏輯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後發現,此次參加聽證會的不少代表均為第三次參加該類“301調查”聽證會的業界代表,比如半導體產業方面的美國企業代表。而在經歷了三次聽證會之後,各位抗辯代表和USTR“301調查”委員會的套路也較為固定。
聽證會首日,委員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第一,是否可以從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進口涉案稅則號產品?第二,中方在該稅則號產品方面是否有侵權和假冒行為?第三,加稅是否會對美國經濟和消費者造成損害?第四,能不能找到替代生產國?
各位抗辯代表也主要表達五層含義:第一,中國具有優秀的技術工人和強大的產業鏈,在生產能力方面沒有替代者,也沒有競爭國家可以望其項背,無法把工廠搬出中國;第二,包括軍方在內的美國消費者無法承受加征關稅後的價格上漲,低端和中端美國消費者將深受其害,軍方消費者也不能幸免;第三,此次徵稅的產品大部分都不具有高科技含量,與“301調查”初衷無關;第四,在特定稅則號下,中國是唯一的供應商或原料生產商;第五,美國沒人願意做抗辯企業所在領域的工作。
蔡開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美國企業在做證詞時,有一個大致的邏輯。其重點在其產品的產值,涉及美國就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以及該產品同“301調查”中所指責的技術轉移是沒有關係的。
而反觀此次出席的中方企業和代表,蔡開明表示,此次美國企業對出席聽證非常重視,但會後同許多美國協會和企業溝通中得知,沒有特別多的中國供應商同他們聯繫,即仍是美方企業的主動性行為。
“有一個美國企業對我說,‘我派了一個人去中國聯繫中國供應商,他們還派出來一個比較低階的人跟我們說產品排除的事情’。”蔡開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希望中方企業能更多地來使用法律的途徑。
比如,在接下來9月6日之前還有提交補充評論意見的時間。蔡開明表示,想回國之後,盡快和商會和企業溝通,聯繫美國的進口商協會或客戶,來提交補充評論意見,合理使用程序利益,來爭取申請將產品排除在清單之外的這種可能性。
這五天聽下來,孫磊的感受則是,中方出席的行業協會,表達了聲音和觀點,這是十分必要的。當然若要爭取自己權益,首先要識別美方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