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7日電/據廣州日報報道,近期,不少消費者向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反映,住宅裝飾裝修市場上一些企業打出了“免費裝修”“裝修款N年返還”的旗號吸引消費者,但是簽單之後商家往往違背承諾,並以各種說辭進行額外收費,一些經營者甚至“人去樓空”,使消費者蒙受很大的損失。
事實上,不止“免費裝修”“裝修款N年返還”等噱頭頻現,價格不透明、釣魚陷阱、合同避責、企業跑路等亂象也時有發生。裝修市場貓膩重重,種種消費陷阱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也令家裝行業陷入“信任危機”。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家裝行業近年來也擴張迅速。但相關行業標準與管理卻沒能及時升級,准入門檻過低、標準不統一、監管“真空”等制約著行業發展。有的家裝公司可能連基本的建築施工流程都不了解,“租個場地、註冊個營業執照”就能開裝修公司。站在消費者角度看,家裝行業專業性強,一般消費者缺乏裝修知識,對裝修材料質量辨別能力較差,難免遭遇消費糾紛事件。
因此,家裝市場亟待從制度設計層面予以規範。行業協會要制定並完善相應標準,逐步提高行業准入門檻,把品質不合格的產品和服務拒之門外。監管部門則要加強監管力度,加大違規懲處力度,改變目前市場上裝修公司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消費者也應多掌握家裝知識,在公司選擇、合同訂立等方面謹慎判斷、慎重選擇,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家裝涉及廣告、質量、合同、服務等多個環節,裝修周期長、問題雜,一旦涉及消費維權,難度往往更大。因此,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格外重要。比如,不妨推廣裝修施工合同示範文本,細化工程概況、合同工期、質量標準等,讓消費者知道如何維權。
歸根結底,家裝行業亂象還在於買賣雙方市場信息的不透明。想要提高整個行業水平、降低服務投訴率,還需要更加透明公開的第三方服務平台,完成商家和客戶裝修過程的對接,把控裝修公司工程進度,提升市場服務能力。只有監管部門、家裝企業、行業協會形成合力,家裝市場環境才會越來越好,消費者也才能更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