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道,德國“中國平台”網站10月21日發表題為《中國在非洲的速度十分驚人》的文章,作者是法比安·佩爾奇。文章認為,中國模式在盧旺達和埃塞俄比亞等國極受歡迎,因為西方模式沒能帶來它所承諾的繁榮。“西方是最好的”已經成為過去時,現在許多地方的口號是:向東看。全文摘編如下:
巴托洛梅烏斯·格裡爾是德國最著名的駐非洲記者。40年來,他見證了中國在非洲大陸存在的持續增加。他認為所謂中國“新殖民主義”的偏見是錯誤的,在“非洲爭奪戰”中,中國人比歐洲人更有遠見。
法比安·佩爾奇問:您在非洲當了40年記者,為德國《時代》周報和德國《明鏡》周刊等報刊供稿。您對中國在那片大陸上的存在有何親身體會?
巴托洛梅烏斯·格裡爾答:首先,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些偏僻村莊的孩子突然不再稱我為“白人”,而是用“中國,中國”來回應我。自世紀之交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非洲:企業家、商人、移民。因此,我產生了一種感覺:白人已經完結自己的使命,并且正被中國人取代。
問:西方一直喜歡使用“新殖民主義”這個詞。作為一名深入研究非洲在殖民時代歷史的記者,您對這個術語有何評價?中國在非洲實行的是某種殖民主義嗎?
答:我認為殖民主義這個詞并不適用於中國在非洲的存在。殖民國家占領、征服殖民地并將其據為己有,將政治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地人沒有話語權,他們只是被剝削的對象。然而,中國并沒有幹涉合作國的內政。我們不能說中國采取的是殖民戰略。
問:您認為中國在非洲的大規模參與是否正在孕育一場新的“非洲爭奪戰”?還是說我們已經身處其中?
答:各國的確在爭奪原材料。資源越來越稀缺,競爭越來越激烈。但這不僅僅適用於非洲,還適用於整個全球南方。<nextpage>
問:歐洲是否已在非洲陷於不利境地?
答:中國早就超過歐洲和北美的貿易夥伴。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與中國人不同,歐洲人對非洲仍有顧慮,仍然認為在非洲投資存在重大風險。但歐洲人也知道,非洲能提供一些東西,例如銅、鋁、鈮鐵礦、鉭鐵礦、鈳鉭鐵礦等戰略性原材料和稀土,這是我們在研發新技術時尤其需要的東西。
問:民調顯示,許多非洲人歡迎中國前來投資,中國人在非洲享有比歐洲人更好的形象。
答:中國20年來的參與比西方60年來的發展援助創造了更多的經濟價值。中國在非洲建設大型項目,例如大壩、機場、港口、移動通信網絡、管道、醫院等,非洲人民會看到這些并心懷感恩。此外,中國模式在盧旺達和埃塞俄比亞等國極受歡迎,因為西方模式沒能帶來它所承諾的繁榮。“西方是最好的”已經成為過去時,現在許多地方的口號是:向東看!
中國正在通往21世紀世界強國的路上。這條路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鞏固國力,此外還有“軟實力”的手段。中國正推動本國媒體在非洲的迅速發展,孔子學院也遍布非洲。中國前進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越來越多的非洲人去中國上大學,中非交往比歐非交往發展要迅速得多。
問:您在非洲期間寫過最有趣的中國在當地的故事是什麼?
答:那篇故事發表在《明鏡》周刊上。它講的是一名在贊比亞的中國企業家,名叫張孟濤(音)。他發明了一種從殘渣堆中提煉銅渣的技術,并通過這種方式創造了1000個就業崗位。對中國人來說,他屬於非常健談的對象,這并不常見。我沒有覺得他想隱瞞什麼或對西方媒體存在抗拒。他資助當地建起一所學校,還捐贈了電腦。在我看來,他是那種不是僅僅為了索取,而是也為了給予而來到非洲的中國人。作為來到非洲的中國企業家,他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打破了一切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