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通過轉運及改變組裝地點以躲避關稅,會導致對美中貿易數據的誤導性解讀。這些做法可能導致來自中國的商品被記錄為來自越南等中間夥伴,從而誇大脫鈎的程度。
其次,以及更根本的是,受到政治和安全要求進行的供應鏈重組與強大的經濟力量——成本壓力和相對優勢——背道而馳,企業將抵制這些舉措。
中國提供的大多數優勢在其他地方無法輕易複制。這不僅包括其強大的基礎設施以及龐大的勞動力,還包括其世界級制造生態系統中獨有且現成的零部件。
第三,貿易網絡的任何重大重組都將需要數年,而不是數月,不管是因政治還是市場力量引起的。
推測的美國跨國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的情況尚未體現在數據中:美國商會在5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這場疫情期間,只有2%的受訪者考慮在未來3年至5年內離開中國市場,只有4%的受訪者考慮將部分或全部制造業遷出中國。
只要中國的增長保持強勁,服務國內市場的企業就不大可能遷移。中國仍然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外國投資目的地。
盡管改變之風肯定正在刮起,但存在大量慣性,以維持某種類似於美中貿易關系現狀的狀態,這應該能緩和人們對更具災難性情況的擔憂。(作者傑裡米•史密斯系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育川和該研究院初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