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資金融通問題,不是單一金融機構、單一國家單打獨鬥所能解決的,更不是單一融資體系所能滿足的,需要多邊金融機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
經濟日報發表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綦建紅文章稱,當70個左右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生態迥異的國家和地區在“一帶一路”共同平台上打造多邊金融通道時,就不再是單純的資金借貸與融通問題,而是需要按照協商一致的規則進行多邊優勢互補,涉及金融制度協調、金融機構合作、貨幣支付體系、金融風險監管等諸多方面。因此,“一帶一路”國際金融合作,其實質就是金融架構的頂層設計問題。
文章分析,在金融制度協調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金融生態差異較大,部分國家存在嚴格的金融管制,彼此之間的資本進出難度很高。因此,要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金融合作,首先需做好金融制度協調和金融規則對接,保障它們在開放的平台上進行合作。其中大多數金融體制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市場普遍不夠健全,從間接融資體制向多樣化融資體制的演化,構成金融制度協調的重要內容。
在金融機構合作方面,需要充分依靠各國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相互補充和共同發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支持體系。開發性金融主要發揮“引領性”和“開放性”作用。“引領”指既可連接政府與市場、整合各方資源,又可為潛力巨大的需求者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以市場化的方式引領商業性金融。“開放”則指開發性金融跳出各國內部,以更為開放的方式與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如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政策性金融主要發揮“保障性”作用。商業性金融主要發揮“操作性”功能,在資金融通過程中必然涉及賬戶管理、資金結算和清算、代理行關係、銀團貸款、項目貸款等。這些實務性操作均對金融機構合作提出了具體化要求。
在貨幣支付體系方面,“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合作框架需要擁有自己的貨幣支付體系。為了實現貨幣支付體系的對外獨立性和對內合作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需要逐步建立一定規模的多邊貨幣互換體系。中國在簽訂本幣互換協議、貨幣直接交易、人民幣清算銀行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方面已經開展了先行先試,這為多邊貨幣互換體系的建立邁出了第一步。
在金融風險監管方面,涵蓋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在內的金融風險,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金融合作需解決的現實問題。需採取有效的預警性、應對性、改善性和保障性措施。為此,應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完善風險應對和危機處置制度安排,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和統一的投資規則,通過鼓勵沿線國家信用管理部門、信用服務機構和評級機構合作,建立強大的社會信用體系等措施,實現金融監管的資源共享與有效開展。
|